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89期/公共/财税/正文

发布时间

2014/4/26

作者

□文/廉 晶

浏览次数

494 次

建立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提要]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已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因此,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加快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7日
  养老是每一个社会公民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养老保险制度在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中都起到支柱性的作用,它往往决定一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成败。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就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基本养老保险是指国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以及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单一责任主体走向多方分担责任,从单位封闭运行走向社会化的根本性变革。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实现了以现收现付为基础的社会统筹制度和以完全积累为基础的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力图在制度设计中实现互助共济与抵御老龄化风险的双重功能。这种统账结合模式的养老保险模式的建立,不仅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而且为其他国家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在肯定养老保险制度取得成就的同时,这一制度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社会养老覆盖面过窄,尤其是老年人、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和残疾人中的大部分都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险的权利。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19,40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只有6,911万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35.6%。
  2、制度碎片化现象严重。在我国,不仅在城市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还有农民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
  3、权责模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清。中央政府承担主要的财政补贴责任,而养老保险却一直处于地方统筹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权和事权无法统一。
  4、不同养老保障制度间的待遇差距巨大。在城市,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也相差悬殊。当然,我们也看到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一些努力。李克强在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此项改革旨在缩小群体间的差距以有利于社会公平。
  以上突出的问题,既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让我们看到,我们再不能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我国的经济,拉动内需已显得尤为重要,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保证。
  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是否有条件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老年人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老年人自身特点,以改善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目的,由政府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的总称。
  纵观我国养老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不能有过高的标准,只能逐步来;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发展格局是经济腿长,社会腿短,面对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我们不能只依赖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从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其他国家都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展的福利制度呢?
  ——英国在人均只有几百美元的1908年,就开始颁布《养老金法》,对70岁以上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一律发放养老金。
  ——印度目前人均还是800多美元,但他们早已实行全民医疗免费和教育基本免费的制度。
  ——日本1965年的人均GDP为1,070美元,但早在1951年就颁布了《社会福利事业法》,1957年就设置了老人年金制度。
  至于各国的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都是在人均1,000美元发展水平时期就已经建立并基本完善的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8%,GDP总量已从1978年的3,600多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9万多亿元,人均GDP超过6,700美元。我国人均GDP已经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比较,我国是时候推进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了。
  以北京为例,2008年1月1日起,北京市60岁以上城乡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每月能领取到200元的福利养老金。这也是全国首个统筹城乡、标准一致的福利性养老保障办法。从2008年10月1日起,北京市施行居家养老政策,为特殊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发放的对象包括60岁以上分散居住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低保对象、低收入对象、市级以上劳模、归侨、纯老人户(包括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80岁至89岁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90岁以上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每月可以得到政府50~200元的服务补贴。
  2009年1月1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始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免费坐公交、逛公园的优待。以上这些都是政府向老年人提供社会福利的初步探索。
  三、建立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可行性
  1、从养老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来看,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来看,到2011年底,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仅为50.3%。为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下,应积极推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及其他形式的老年经济保障发展。比如,北京的养老服务补贴的模式是否能向全国推广。
  2、受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国情的影响,大多数老人不愿离开自己生活熟悉的环境,因此居家养老是最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另外,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国的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比如“四、二、一”家庭结构(四个老人,两个子女,一个孙子)的出现,使得家庭提供的养老帮助已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挥社区的地缘与价格优势,形成老年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的养老模式。再者,应鼓励社会机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最终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据民政部发布的《201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4%,比上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3%。据人口学家预测,2010~204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快的时期,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40年将达到22%,2055年达到25%。我国老年市场的年需求为1万亿元,而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的供给还不足1,000亿元,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正在日益凸显。所以,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引入民间资本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包括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家政服务、娱乐活动设施、保健服务等。据统计,在未来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至少在1,000万以上,因此制定激励机制,引导下岗人员积极参与老年服务业,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也会促进老年福利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包头市昆都仑区委员会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人民出版社,2008.
[2]王振耀.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J].社会福利.
[3]陈立媛.老年人社会福利应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改革首要关注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55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