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将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大学生就业进行准确定位,并通过其结果合理平衡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因素,从理论的角度为大学生解决他们就业中犹豫不决的心理问题。最终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就业,并让大学生学会树立动态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层次分析法;比较矩阵;权向量;一致性检验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项目编号:JRS-2011-104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3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和以往相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近年来,全国的各高校都在不断地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有高有低,加上部分高校的软件与硬件设施都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变化,随之带来了大学毕业生质量的急剧下降;第三,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第四,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由原有的“统包统分”到现在的“双向选择”。综上可知,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赖三策(2004)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胡文斌和田莉(2005)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杨益民和代秀梅(2010)分析了人才就业选择的要素并建立了就业选择的优化模型。
近年来,国内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逐步趋于完善。从当前国内就业的现状看,大学毕业生基本上可以找到一份维持生活的工作。但是,从诸多方面考虑,大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差。例如,由于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单从住房角度考虑,大学生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就业并不理想,有些人工作不久就离开了这些城市。针对这些城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黄敬宝(2010)强调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子具有多维性、差异性和综合性,同时大学生要做好全面的就业准备,但要有所侧重,将重点放在重要因子上,并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构建就业竞争优势。黄敬宝(2010)强调上海要站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推进城市全面转型的战略高度,合理架构体制机制,努力整合各类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实际上这些城市的大学生在当初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一般没有进行细致的考虑,直接导致就业以后不能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基于此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目的地的选择方面入手,分析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合理确定大学生的最终就业目的地,从而正确引导当前大学生进行理性就业。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层次分析法的理论模型。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且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度关系,建立阶梯层次结构。对同层的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就每一层的相对重要性予以定量表示,并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出每一层各项因素的权值。主要步骤为:
1、构建含有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的层次结构模型。(图1)
2、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隶属于上一层各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利用T.L.Saaty等人提出的成对比较法和表1中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直到最下层。
3、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相应的特征向量。
4、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以及一致性比率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5、计算组合权向量并进行组合一致性检验(也称为层次总排序)。
对于层次分析法中涉及到的更加详细的相关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文献T.L.Saaty(1980)以及王莲芬和许树柏(1990)。
(二)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问题实证研究。为了了解和掌握当前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遇到的主要问题,及时找准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交流考察和搜集参阅相关的文献及数据对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充分地调查研究,并得到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具体的数据搜集过程分为三部分:
首先,通过实地和网络两种方式对省内一些高校受访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集中调查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就业城市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住房消费、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不同倾向数据;其次,通过实地访问和电话访问两种方式对省内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重点咨询往年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就业城市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住房消费、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不同倾向数据;最后,通过一些有关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重点文献及相关部门的历年统计数据总结出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就业城市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住房消费、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不同倾向数据。为了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诸多因素,并确定大学毕业生本人的就业标准,下面本文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实地交流考察和搜集参阅相关的文献及数据。首先,利用图1所给层次分析法的结构图确定如下大学生就业层次结构图,如图2所示。本文以下研究内容均以河北省各城市为例,这里有11个城市可以供大学生选择,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时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的结果为大学生确定最终的就业目的地。(图2)
其次,根据T.L.Saaty等人提出的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各种相关因素,对各层次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建立成对比较矩阵。本文这里仅以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所构成的成对比较矩阵为例进行层次分析法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其他层次的相关数据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1-9比较尺度的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表1)
下面是准则层B(其中,B1~B6分别代表河北省各城市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住房消费、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相对于目标层A所构成的成对比较矩阵A,即:
B1 B2 B3 B4 B5 B6
A=1 1/2 1/6 1/3 1/4 1/52 1 1/5 1/2 1/3 1/46 5 1 4 3 23 2 1/4 1 1/2 1/34 3 1/3 2 1 1/25 4 1/2 3 2 1
注:矩阵中的数字均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交流和搜集参阅相关的文献及统计信息得到的数据并根据表1的规则确定得出。例如,矩阵A中第二行第五列的数字a25=1/3(表1给出了1/3的具体定义标注)就表示B5(城市竞争力)是比B2(工作环境)稍强的因素。
利用和法计算权向量w,通过下面的计算公式:
wij=■,i,j=1,2,3,4,5,6
先将矩阵中每一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得到如下的归一化矩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再通过下面的计算公式:
wi=■wij,i,j=1,2,3,4,5,6
将归一化后的矩阵按行求和并进行归一化得到如下形式的特征向量:
w=(w1,w2,w3,w4,w5,w6)T
=(0.0425,0.0643,0.3806,0.1009,0.1602,0.2516)T
最后,通过下面的方法计算最大特征根,即:
Aw=1 1/2 1/6 1/3 1/4 1/52 1 1/5 1/2 1/3 1/46 5 1 4 3 23 2 1/4 1 1/2 1/34 3 1/3 2 1 1/25 4 1/2 3 2 10.04250.06430.38060.10090.16020.2516=0.26200.39202.34400.61590.97731.5343
从而,由下面的计算公式:
?姿=■■■
得到最大特征根的近似值为:
?姿=■(■+■+■+■+■+■)=6.1223
由于上面得到的成对比较矩阵A不是一致阵,下面将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通过T.L.Saaty等人提出的一致性指标(表2):
CI=■
得到成对比较矩阵A的一致性指标为:
CI=■=0.0245
再由一致性比率公式:
CR=■
其中,RI为事先给定的随机一致性指标,代入相关的数据(n=6,取随机一致性指标RI=1.24)得到:
CR=■=0.0197<0.1
从而,一致性检验通过,上述的向量w可以作为权向量。
对于图2准则层中的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住房消费、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成对比较矩阵此处略去)相关的成对比较矩阵可运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得到相应的最大特征根和权向量,结果分别如下:
B1=1 5 ■ ■ 2 ■ 3 ■ 4 ■ 6■ 1 ■ ■ ■ ■ ■ ■ ■ ■ 23 6 1 ■ 4 ■ 5 2 6 ■ 84 7 2 1 5 ■ 6 3 7 ■ 8■ 4 ■ ■ 1 ■ 2 ■ 3 ■ 4 6 8 4 3 6 1 6 4 6 2 7■ 3 ■ ■ ■ ■ 1 ■ 2 ■ 42 5 ■ ■ 3 ■ 3 1 4 ■ 6■ 2 ■ ■ ■ ■ ■ ■ 1 ■ 35 7 3 2 5 ■ 6 3 5 1 6■ ■ ■ ■ ■ ■ ■ ■ ■ ■ 1
B2=1 ■ 3 ■ ■ ■ ■ 5 2 ■ 45 1 5 ■ 3 2 ■ 7 4 3 6■ ■ 1 ■ ■ ■ ■ 3 ■ ■ 26 2 6 1 4 3 ■ 7 6 5 63 ■ 4 ■ 1 ■ ■ 6 4 2 5 4 ■ 5 ■ 2 1 ■ 6 4 3 57 3 7 2 4 3 1 7 5 4 6■ ■ ■ ■ ■ ■ ■ 1 ■ ■ ■■ ■ 2 ■ ■ ■ ■ 4 1 ■ 42 ■ 3 ■ ■ ■ ■ 5 3 1 5■ ■ ■ ■ ■ ■ ■ 2 ■ ■ 1
由方案层的成对比较矩阵Bk计算出相应的权向量wk,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合格后结果列入表3。(表3)
下面的问题是由各准则对目标的权向量w和各方案对每一准则的权向量wk(1)(k=1,2,3,4,5,6),计算各方案对目标的权向量w。对于方案C1,它在地理位置等6个准则中的权重用wk(1)的第1个分量表示(表3中wk(1)的第一行),而6个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用权向量w表示,所以方案C1在目标中的组合权向量应为它们相应项的两两乘积之和,即:
0.0607×0.0425+0.444×0.0643+0.0438×0.3806+0.0180×0.1009+0.0212×0.1602+0.0308×0.2516=0.0350
同样,我们可以计算出其余方案在目标中的组合权向量,分别为:0.1518,0.0358,0.2341,
0.0344,0.1391,0.1212,0.0570,0.0833,0.0929和0.0154。于是,组合权向量,即w(1)=(0.0350,0.1518,0.0358,0.2341,0.0344,0.1391,0.1212,0.0570,0.0833,0.0929,0.0154)T。最后运用同样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分别计算出CI(1)=0.0896和RI(1)=1.24,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这里CR(1)=0.0723<0.1,从而权向量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河北省11个城市权向量的综合排名,如表4所示。(表4)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考虑当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诸多因素(地理位置、工资水平、工作环境、住房消费、城市竞争力,以及发展前景等),利用层次分析法有效地为当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准确定位,合理平衡就业中的各个制约因素,从理论的角度为当前河北省大学生解决他们就业中犹豫不决的心理问题。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当前河北省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最终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制订出合理的方案。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17.4.
[2]胡文斌,田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15.
[3]杨益民,代秀梅.人才就业选择的要素与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0.26.19.
[4]黄敬宝.什么样的大学生具有就业竞争优势——2009年北京大学生就业影响因子分析[J].学术论坛,2010.33.10.
[5]李正龙,吴也白,李显波,钱洁.上海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科学发展,2010.3.6.
[6]T.L.Saaty.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Z].McGraw-Hill Company,1980.
[7]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