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有着长足的发展,在吸纳就业、发展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速,尤其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巨大的瓶颈——融资难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旨在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提出可行性和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日
我国中小企业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企业总数的99%,对GDP的贡献超过了60%,吸纳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等,其由以前的我国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地位和“拾遗补缺”作用,提升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然而,处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改革开放攻坚时期,其面临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企业自身发展问题,遇到前所未有的融资难问题,严重束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有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从内源融资讲,我国中小企业资金主要靠自有资本,所以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企业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企业资金需求;从外源融资讲,企业可以从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而从现实情况来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很低,只有10%左右,主要以抵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占比中不足20%。由于在证券市场融资手续复杂、审批制度严格、对企业要求高以及滞后的债券市场,我国中小企业很少从中融资。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分析
(一)中小企业内在原因
1、中小企业一般的组织结构往往会选择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在企业建立成长中发挥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功效,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事物有利有弊,高度集权往往就会带来“一人说了算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会束缚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家族企业,财务情况混乱、信息造假时常发生,所以潜在的投资者往往对这样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去投资其他收益稳定的项目。
2、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差。中小企业经营场所和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法人代表变动频繁,由此导致小企业们打一枪放一炮的经营理念,企业逃债、废债、财务信息弄虚作假等现象非常普遍,甚至通过两本账的手段来欺骗银行,从而造成很差的外在形象。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合同欺诈导致的损失为55亿元左右,合同履约率平均不到70%,拖欠资金高达3,000亿元,由于现金交易造成财务费用和“三角债”增加2,000亿元。企业间严重的“三角债”,导致商业信用陷入恶性循环。与国外同规模企业相比,国外企业的销售量是国内企业的4.5倍,但坏账比例只有0.2%~0.5%,国内是5%;账款回收周期在欧美国家是37天,但在国内一般是90天到120天;中国企业赊销比例比国外企业小,但应收账款、坏账比例要比国外高得多。
3、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盈利能力不稳定,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例如,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往往影响着企业的信贷问题,同时企业在进行银行贷款申请的时候,往往被要求提供足额的抵押物品或者担保,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抵押和担保受限制,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难度。
(二)外部融资环境的制约
1、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中小企业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目前,企业要想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话,根据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上市规则(2008年修订)》规定,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后申请其股票在主板(含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后申请其股票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仅仅这一项规定就将好多企业拒之门外;而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绝大多数是大型国有企业债券,因为企业发行债券风险大,因此发行债券审批严格、各项要求高,显然可以说,债券与中小企业是有缘无分。
2、银行规避风险进行逆向选择。我国现有银行主要追逐大型优质企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偏向于“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而对于中小型企业则缺乏耐心,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其财务质量不高、信用水平较大型企业低、欠账率高,给全社会尤其给金融机构一种信用危机感,金融机构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审视中小企业、提防小企业甚至回避小企业,即使贷款也会相应提高贷款条件标准和减少贷款额度,对中小企业总是存在“惜贷”现象,不能有效的和中小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双赢关系,从而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久而久之,在金融机构中会产生中小企业负面形象(即使有的企业真的业绩好)的放大效应,这种行为对其他银行也会起到连锁反应,加剧了供需矛盾。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已成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中,大部分行政色彩浓厚,注册资本到位率低,运转很不规范,担保公司实力不强,承担过低的风险责任使银行不愿把过高的信贷风险寄托于担保公司,与其发生交易。
4、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我国除了四大国有银行之外,还有一些非国有的金融机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间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非常少,然而这些现有的金融机构一般将贷款的重心放在国有或者大型企业上,给中小企业贷款比例相当的小,这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对资金需要多形成强大的冲击。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传递“正能量”。中小企业应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就必须做到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出具合理、全面、准确的财务报表,同时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律与企业相关者的行为,尤其是银行,树立良好的信用度,打破一些对中小企业负面消息的影响,营造良好的贷款社会氛围。
(二)金融机构摘掉“有色眼镜”,对中小企业进行差异化贷款。金融机构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贷款的中小企业更深地进行了解和检查,形成“区别对待”的价值观,从而开辟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实现银行和企业双赢。这些的实现可以通过相应在银行内部对以往中小企业贷款或者即将申请贷款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对那些质量比较低的中小企业不进行贷款或者限制贷款额度,对那些有着高质量或未来有着高成长的中小企业放低贷款标准或“鼓励贷款”,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增加了收益。
(三)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政府。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特点。政府手中有着巨大的资源,然而政府多数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重化工业为载体、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以投资出口为驱动、以低成本为优势的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些表明政府的天平已经发生了倾斜,尤其是在分配资源和给予政策优惠的时候更为明显。因此,我国各地方政府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扶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小企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信息指导的帮助,尤其是政府可以发挥其独特的第三方作用,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交流,不断探索多边或双边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方式,搭建一个良好的贷款环境、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重组的平台。
(四)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机构要转变观念,深入中小企业,主要培养关系型担保,加强内部各项运行制度建设,规范运作方式,规避担保风险。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区域性担保行业协会,努力建立健全担保机构自我服务、自我监管、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建立健全的与担保业务相关的法律体系。通过专门立法,各地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中小企业的特点和担保操作中的问题,在《担保法》和《合同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原则,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政策,使担保业务在操作中有完整的法律依据。
(五)建立健全我国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贷款氛围。基于目前现有的贷款机构情况,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提供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既没有量的优势,又有没有高的质的优势。所以,为了提供充裕的资金供中小企业发展,我国应优化现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体系,同时建立地方性金融机构或者民间机构。2010年5月13号,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该项意见中,“允许民间资本兴办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
(六)完善融资体系。当前,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板块并不是真正的二板市场,上市条件仍然比较高,并且股票与主板市场一样实行股权分置,没有实行全流通。我国的中小企业板块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在上市制度、监管制度、交易制度、退市制度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需要真正打开对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便利大门,就必须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限制的条条框框;同时,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滞后,而且发行债券审批严格、各项要求高,可以说债券与中小企业是有缘无分。因此,必须加快完善我国融资体系,比如加快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同时债券市场需要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投资主体,调整债券组合的结构,创新融资品种,扩大选择范围。
四、结论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难题,要想解决它不仅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同时也需要其他权力机构以及媒体的关注,它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也牵涉整个社会、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部门,只有真正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放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个系统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融资难问题。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佩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企业研究,2012.16.
[2]吴秀曼.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
[3]祁书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财政金融,201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