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0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4/5/26

作者

□文/段志群

浏览次数

319 次

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对策研究
  [提要] 为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主要目标之一,作为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产业集群,服务地方经济,与地方产业集群实现协同发展。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均呈现出发展迅猛的态势,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接不够紧密,成效不够明显。本文在充分分析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现状、成因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对接地方产业集群提出了一些对策,对于推进湖南“四化”、“两型”建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产业集群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湖南高等职业教育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C095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1日
  一、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现状
  1、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集群基本实现了协同发展。近年来,湖南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全省现有高职院校70多所。全省14个地州市每个地州市都拥有1所以上的高职院校,从产业集群的分布来看,湖南“十二五”期间将优先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每个地州市都有分布,全省有50%的高职院校集中在长株潭地区,相应的长株潭地区优先发展的产业集群数也占到了全省的半壁江山。从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的关联度来看,基本上呈正态分布,高职院校的集中度基本等于产业集群的集中度。
  2、高职院校专业在对接重点产业集群上设置比较齐全。在专业设置上涵盖了与“十二五”期间主要产业集群直接相关的八大类专业,有30所以上的高职院校都设置了与电子信息、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群直接相关的专业。
  3、大部分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内企业有了一定合作。有些高职院校与集群企业联盟签订了相关协议,根据企业人才的特定需求,开展“订单培养”;有些高职院校根据相关产业集群的特定需求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有侧重地培养人才;有些高职院校直接由企业创办,根据企业人才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真正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就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二、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太准确。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目标不明确,没有从根本上明确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服务的对象,从而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辐射力、影响力非常有限,对有效融入产业集群更无从谈起。作为高职院校的定位,要始终明确“地方性”、“职业性”、“高等性”三个方面的具体内涵,从而进一步明确其学校类型、专业类别、人才标准、服务方向的具体内容,才能做到准确定位,各安其位。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高职教育没有真正融入产业链。湖南高职院校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上普遍存在不够紧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成效不明显,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产业链不长,产业资源整合不够,核心创意产业发展不突出。从各地州市来看,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相对应,但对接不够紧密。
  3、没有真正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首先,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人才培养的优势,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其次,高职院校教师的研究没有很好地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地方高职院校没有以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现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坚持“生根立地”,而是将论文写在大地,将实验室建在车间;再次,没有积极推进成果的转化,没有将先进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完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三、湖南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的对策
  1、倡议政府主导,机制保障。地方政府应出台加强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激励,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产学研结合要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规范引导,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行业协会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实训基地。地方性高职院校则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等提供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合理布局,实现错位发展。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整合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要扬长避短,走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提升特色 错位中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拓展一些新兴的、边缘的、交叉的、有生机活力的专业。
  3、发挥优势,多元对接。深度对接产业集群,即学校对接产业集群,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科学把握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破解与产业融合的壁垒,促进校企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文化的双向流转,推进校企结合,使“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融入办学育人的全过程。
  4、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好产学研平台。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好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与企业、产业联姻,共同开发新产品、革新技术、共享成果、共同育人。将对接产业、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另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的发展道路,广泛参与职业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极大地丰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增强了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升在当地的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力。
  5、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作为高职院校,一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三个对接”,即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人才质量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三个紧跟”,即紧跟地方经济需求设置专业,紧跟岗位设置课程,紧跟用人单位需要培养人才。二是创新人才质量标准,要将能否就业、能否满足企业需要作为地方职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并以此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三是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要大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以此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没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谈不上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要想充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必须深度对接产业集群,必须优化高职院校布局,实现错位发展,发挥各校特色专业优势,校企深度融合,不断改革办学模式,构建校企对接的保障机制。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寅.对接地方优势产业群构建职教特色专业群[J].科技创业,2012.11.
[2]左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N].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5.
[3]黄建,张志勇.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关系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陈华嵩.新办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产业对接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8.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495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