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2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

作者

□文/谢留枝 李运丽

浏览次数

590 次

我国古代洛阳太学的考核方式及毕业生去向
  [提要]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典范。高校学生学业考试方式及毕业去向是督促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研究和提高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状况必须探究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教学考核方式和毕业生去向。
  关键词: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古代官办最高学府——洛阳太学的考核方式及毕业生去向
  收录日期:2014年4月7日
  高等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问题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战略性问题。各国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我国自古至今就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没有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就没有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要抓好现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渊源——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有全面综合的了解和探析。
  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通过官办高校的代表——洛阳太学,特别是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窥视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概况,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代高等教育有所启发。
  一、我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发展简况
  “太学”即现代我们说的大学,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学官”,这里的“学官”即大学。所以,夏商至西周时期可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汉代的官学由于受到当权者的大力提倡支持得到空前的发展。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拉开了兴办太学的序幕。东汉光武帝刘秀重视太学,建武之初,戎马未歇,公室未饰,便先兴文教兴建太学。及他儿子明帝时,尊师重造,提倡教道,昌明经学,盛况空前,洛阳太学声誉日高,达到太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匈奴亦派人来洛阳学习。顺帝时,修缮太学,扩建房舍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执政期间,太学更获得迅速发展。自汉武帝创建太学至东汉,太学生由五十人扩到三万人,达到极盛,如此发达的太学教育在世界史上堪称奇迹。
  自董卓之乱,太学被毁,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才又重整太学,至晋武帝时太学再次进入发展高潮时期。西晋灭亡之后,太学复又被毁。自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重建太学,直到北魏分裂,太学在洛阳才告衰落。之后历朝太学虽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再没有达到汉代的盛况。隋唐时期,国子监统领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辽南京(今北京)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清只设国子监。
  二、太学的考试、毕业和毕业后去向
  由于太学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掌握经学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它不仅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同时两汉太学的考试还是决定学生入仕与否的重要选拔制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是汉朝太学的命脉。太学考试最常用的形式是“设科射策”,所谓“射策”,即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册,掩盖试题后由学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类似于现代的抽签考试。所谓“射科”,就是依据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西汉末时分为甲、乙、丙三科。甲科(上第)合格授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也有所变更。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东汉时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两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授以官职。以考试为教学管理手段自汉代太学始。太学考试以功名利禄奖励学习优秀者,引诱学生专心攻读,潜心于儒家经典。强化了“独尊儒术”意识,对太学生的发展及当时社会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是,一味的以考试来管理学生,国家统治者以功名利禄来作诱士之饵,士以求学为入官之梯,也产生了许多弊端。
  太学学生学习采取单科结业的方式,每家经典学完后,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按照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答辩为五十道论辩题,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者,皆以为非。这束缚了学生思想,但就整个学业教育而言,又是提倡不同学派之间争论和提高不同学派学术地位的保证。
  学生的毕业分配,如上所述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太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又不限于考试,还可以通过荐举、征辟或参加选举而取得官职。实际上太学生通过考试、推荐获得官职的多为公卿官宦子弟,太学中的贫寒子弟学生,学业满后很多都是回到乡里从事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洪纪.儒学的教育伦理与官学治教的承传[J].山西师大学报,1996.1.
[2]顾美玲.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景探析[J].教育研究,1997.8.
[3]杜安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J].探求,2005.4.
[4]金玲.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启示[J].教育探索,2000.10.
[5]卢奔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漫谈[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
[6]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4.
[7]江应中.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摭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
[8]朱永新.书院精神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1994.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384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