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2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

作者

□文/焦小静

浏览次数

171 次

河南省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
  [提要] 企业财务竞争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甚至全局的竞争力。而上市公司作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先进企业和生产力的代表,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势在必行。本文分析河南省上市公司发展基本概况、市场竞争潜力,以及财务制约因素,并提出提高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
  本研究为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QN-033)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省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9日
  一、河南省上市公司发展基本概况
  经过20年的发展,河南上市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2005年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河南资本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通,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境内外上市企业已达103家,发行股票104只。境内主板市场上市公司有60家企业,创业板有8家企业,三板市场有3家企业,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发行66只,境外发行股票38只。河南省上市公司有以下特点:
  第一,上市公司数量较少。河南省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在中部六省居第四位,数量排在湖北(86家)、安徽(81家)、湖南(72家)之后,居中部六省第4位,山西和江西分别有上市公司34家。(图1)










  第二,上市公司地域分布不平衡。河南省上市公司数量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焦作、平顶山、许昌、南阳、安阳这几个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到全省的60%以上,鹤壁没有一家境内上市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河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地方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图2)








  第三,上市公司行业分布不合理。从上市公司分布的行业来看,与河南省的资源优势不符合。由表1可以看出,九成多的公司都分布在第二产业。河南上市公司分布在28个大类行业,仅有三家真正意义上农业类上市公司(雏鹰农牧、华英农业、牧原股份),这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匹配。河南省同样属于旅游资源大省,但至今没有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作为资源大省的独特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未能形成上市公司与优势产业的重合,从根本上影响了河南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样,地产、物流等上市热门行业也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这未能发挥河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的优势。(表1)
  第四,上市公司的市值规模分布。从图3可以看到,河南省上市公司的市值规模集中分布于小于50亿元的区域。其中,上市公司市值小于25亿元的公司有22家,占比33.33%,在25~50亿元之间的有27家,占40.9%,而市值超过100亿元的上市公司仅7家。这表明河南省的上市公司规模集中偏低,表明上市公司的营运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公司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还有待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管理手段还有待创新,公司规模还需要做大做强,并且能把公司的良好业绩有效地传递给市场。(图3)






  
  
  第五,上市公司整体利润下滑25.1%,业绩分布极端化。2012年,河南66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411.16亿元,同比增长0.749%;实现净利润134.94亿元,同比下降25.1%。具体来看,业绩增长的企业有28家,占比42.42%;业绩下滑的企业有38家,其中7家出现亏损。从营业收入来看,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上市豫企有12家,比2011年多了1家,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上市公司有6家,比2011年增加1家,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6家,比2011年增加了2家;利润明显下降的上市公司有31家,比2011年增加10家,而2011年,河南上市公司中只有1家公司出现亏损。从行业来看,业绩增幅较大的上市企业大多集中在电力、生物医药和交通运输业,而业绩下滑严重的企业大多分布在化纤、钢铁、煤炭行业,机械和食品行业业绩分化明显。(表2)













  二、河南省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河南省上市公司在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对河南省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形成了制约,具体如下:
  第一,在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方面。尽管河南省上市公司近年来经营规模扩张迅速,但各上市公司整体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而且经营规模分布差距较大。截至2012年河南省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最大的为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达到415.96亿元,但是在66家上市公司中资产在超过400亿元的仅此一家,资产规模在20亿元~30亿元的企业最多达到11家,资产小于40亿元的上市公司比例累计到达57.57%。资产大于100亿元的公司数量仅仅占了18.18%。资产规模最大的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415.96亿元)和资产规模最小的河南东方银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相比(2.30亿元)相比,相差180多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由于上市公司经营规模不大,使得部分公司在生产能力和高新技术投资及产品研发等方面投资绝对数额相对较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甚至有个别公司无力进行投资,这将影响到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使其竞争力受到制约,同时也限制了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
  第二,股权过度集中。截至2013年6月30日,66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算术平均值为35.51%,其中,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公司有11家,占比17.46%;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的公司有35家,占比55.56%。同时,根据统计数据可知,我们也可以看出有53.03%的企业前十大股东持有的股权超过了上市公司一半的股权,而且在2012年年报中我们也发现国有和法人股最高的达到了89.34%。这一系列数字表明在河南省上市公司中健康的投资文化尚未形成、中小投资者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不高的条件下,过高的股权集中度极易引发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经营政策、财务决策等方面的控制,造成股东利益失衡。
  第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良好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解决一系列公司治理问题和投资者保护问题。但河南省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信息披露不及时。有两家上市公司在接受财政部驻河南财政监察专员办会计质量信息检查后,虽按照财专办处理决定进行了整改,但未就该检查事项按照重要事项的披露要求及时披露。个别公司存在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公告行为;二是信息披露带有一定倾向性,对信息披露整体性的考虑不足。在2012年,有一家上市公司在披露重组事项时,被媒体戏称“重组公告挤牙膏”,受到广泛质疑;三是定期报告披露质量尚需提升。个别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出现低级错误,受到媒体关注和投资者质疑。有一家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由于每股收益计算错误,导致股民多次投诉,对投资者关系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对待信息披露问题存在侥幸、敷衍心理。总体来看,与交给广大投资者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目标对比,河南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个别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在信息披露的细致性方面还需不断努力。
  第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大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时有发生。河南省上市公司同业竞争严重、关联交易较多,且互为占用资金现象比较严重。在2011年年报监管中,有一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经过现场核查,确认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以暂借款和投资款名义占用上市公司子公司资金1.4亿元;其次,个别上市公司独立性缺失,大股东越位、内部人控制和董事长一言堂问题突出,权力未得到有效制衡,科学决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内控制度作用发挥不够,而且董监高人员勤勉尽责不够,独立董事独立性不强,“花瓶董事”依然存在,导致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维护不够,社会责任缺失。
  三、提高上市公司财务竞争能力的对策
  第一,培育基本财务能力。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在本质上是企业各项基本财务能力长期协调、整合的结果,因此具备企业的基本财务能力是凝聚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前提。省内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本企业经营环境,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创造本企业特有的财务管理方法,并有意识将其升华为财务运营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促进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第二,建立学习型财务组织,提高财务执行能力。财务人员的内生学习能力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而内生学习能力能否形成的关键在于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财务核心竞争能力培育的需求要求省内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组织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也就要求企业应重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由适应型向学习型、创新型转变。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重构会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财务人员面向市场的创造性精神,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导向性作用。只有财务人员掌握了财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后,才能提高财务执行能力。
  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业务内容导向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上市公司要提高财务管理的实时性、有效性,更好贯彻企业经营战略方针,就要按照模糊或跨越组织界限的方法进行财务流程再造,整合优化财务职能,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运营能力,强化投资决策,减少资金的闲置和低效使用,有效管理应收款,不断提高效益,以良好顺畅的资金运转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昌银.企业核心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研究[J].经济师,2006.
[2]河南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分析[J].当代经济,2007.
[3]财务分析视角下企业财务竞争力研究[J].财会通讯,20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7553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