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2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

作者

□文/朱传杰

浏览次数

224 次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三个视角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今天,各个层次上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发端于西方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已受到理论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本文拟从企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国际竞争力三种视角上,就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和评析,以期对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借鉴。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
  1、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理解。世界经济论坛1985年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该定义强调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小通过企业生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来体现,强调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质量和价格。哈佛大学教授、研究战略管理与国际竞争理论的权威波特在其名著《国家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全球战略的姿态进行竞争的能力。该定义强调企业要以全球战略参与国际竞争,认为战略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2、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最有名的是波特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虽然该模型是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静态分析模型,但它比较全面、实用,是分析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可多得的模式,目前已被广泛接受。这种分析模式描述了企业在特定时期内存在相关因素,解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如何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波特认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五个,它们是企业现有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企业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1995年美国学者布兰登伯格和奈勒鲍夫对波特竞争力模型加以改进,在五因素基础上,又增加了第六因素,即互补企业因素。所谓互补企业,就是为客户提供互补型产品的其他企业。每个企业都要与其他企业和产品互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拿大学者缪赫汀•奥拉尔认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三类:行业优势、成本优势和政治经济环境,进而提出一个三因素分析模型。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在于把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强调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1、行业优势。行业优势说明企业在获取资源及经营管理上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优势。具备了行业优势,并不说明企业国际竞争力就强,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如果企业投入生产的成本比竞争对手高,则自己所具有的行业优势将会被削弱。所以,企业应考虑成本优势;2、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指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生产的产品所投入的成本比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优势,亦即生产营销等成本低于竞争对手;3、政治经济环境。政治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直接的影响,它包括利率、税收、通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供应能力、对外贸易协议、进出口配额等。政府在这一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
  波特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国与国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方面的因素:
  1、生产要素状况。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金融资本及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初级劳工等,高等要素如现代化的通讯网络、科技人才等。随着贸易结构变化,自然资源等基本要素的重要性下降,如何开发和更新高等要素已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决定条件。
  2、需求状况。这类因素是指国内市场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从历史上看,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投资、生产和营销方针都是针对本国需求作出的,因此国内需求状况、国内市场大小不但影响生产规模,更重要的是影响本国企业对产品或服务更新改造的速度及范围。所以,一个国家的消费需求特性,影响该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一是来自于各国消费的“时间差”;二是来自于各国消费需求结构的“规模差”。
  3、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这类因素主要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上游产业的存在为下游产业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意大利之所以在制鞋业上占据优势地位,主要是它在制革机械、制革业及设计上拥有竞争优势。美国计算机硬件产业的发展,受益于美国软件的巨大竞争优势。上下游产业的紧密合作,也会增强双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强的上游产业可以及时为下游产业提供新概念、新创意,而下游产业也成为上游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所。同时,通过原材料、零部件厂商与不同企业接触,促进了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使上下游产业的创新能力大为增强。
  4、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这类因素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特点及竞争程度所赖以存在的国家环境。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形式及竞争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国家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向、组织方式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上。为什么有的产业集中大量的优秀人才,而有的产业很少有人才去?为什么有的企业采取长期经营战略,而有的企业战略决策短视化?这都取决于各国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5、机遇。机遇是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如技术的重大创新、石油危机、战争等。机遇可以打破现存的竞争环境、竞争秩序,创造出“竞争断层”。这种断层的出现虽然可以使原有国家的竞争地位丧失殆尽,但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使原来竞争力弱的国家可以后来居上。
  6、政府行为。政府通过在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国家国际竞争力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的定义:国家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及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国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这个定义强调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性,即一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必须经受国际市场的检验,才能证明是否有竞争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给出国际竞争力的最新定义:国家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通过对资产与转化能力的管理,对吸引力与进取开拓,对全球化与本地化管理,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以形成一种经济与社会模式,来创造附加价值并增加国家财富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的定义则是国家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够达到持续高经济增长率的能力。
  1965年美国教授R•法莫和B•李曼首先以矩阵方法解释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为学者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后来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两位开拓者的方向进行的。
  1、世界银行专家亚拉威把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两大类,这两类因素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第一大类主要考虑总体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因素,具体又分为以下五项:①总体系统活力。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具体表现,短期及中期成长趋势、投资程度及贸易实力;②金融系统活力。包括一个国家的财政实力、公债、外汇储备、利率等;③市场系统活力。包括企业经营重点、销售额、利润率、政府在经济中的参与程度、技术实力和经济的外向程度;④基础设施。包括桥梁、铁路、通讯网络、能源系统等实物性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社会与政治系统、稳定程度及经济、组织方面的基础设施;⑤人力资源。包括国民健康水平、教育程度、智力素质及应变能力。第二大类因素主要是微观的,在企业层次上的,包括:①生产率及灵活性和管理水平、生产组织方式及员工生产率。②企业内部为生产服务的各种因素,包括对员工的雇佣及培训、内部金融及财务管理、信息处理、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设计及研发能力、市场的开发能力。
  2、国际管理学院则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八大因素,并用此模型对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而又广泛的影响。这八大因素是:①国内经济实力,指一国经济力量的整体评估;②国际化程度,指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③政府影响,指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有利程度;④金融实力,指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⑤基础建设,指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程度;⑥企业管理能力,指企业管理在创新、获利和应变等方面的表现;⑦科技实力,指科学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⑧人力资源,指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卡尔•达曼则从技术变革的角度,把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成以下八类:①技术创新的增长速度;②新技术应用的广泛程度;③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程度以及根据用户要求灵活应变的能力;④自动化程度的增加;⑤非技术劳动力作用的减低;⑥生产原料使用的变化;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⑧国际化程度。
  4、美国学者亚费认为,决定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①技术劳动力;②研发导向的产业;③自然资源的产业;④内部需求状况;⑤产品生命周期;⑥产业内贸易状况。■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3014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