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7期/现代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4/9/29

作者

-

浏览次数

4814 次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
  
  提要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趋恶化。本文浅析了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关系,指明了只有建立生态文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危机与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尽管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在4000亿元。尤其是2003年以来,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长期盛行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这些问题日趋严重。
  首先,能源危机的警钟被敲响。电荒、煤荒、油荒,这些离我们曾经很遥远的词汇突然闪现。国家电网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有24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比去年全年拉闸限电的省级电网还多两个。同时钢铁、有色、石化等原材料供应紧缺。这不仅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
  其次,生态危机不容忽视。据报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大气环境处于严重污染水平,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受酸雨影响;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生物多样性锐减,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至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近20%。
  再次,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深刻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由此可见,工业文明已经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危机,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业文明,建立符合现实需要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传统的工业文明单纯的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只是一味地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忽视了自然资本的亏损以及对自然发展的维护,从而导致了上述一系列的危机。而生态文明克服了工业文明的弊端和缺陷,将人类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态环境已无国界,生态系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每个国家、每个地球人都应首要考虑的大前提。
  并且,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反作用。所以人类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人类在自然之上”、“人类可以任意主宰自然”的观念,保护好大自然,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就是指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维持其经济发展。并且当代人也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
  党的十六大也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总结人类发展历史,借鉴国外经验教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等与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问题。全面发展,意味着在加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使“四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人类、自然、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经济社会转型,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因而可以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因此,面对当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要想实现前一种前途,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由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四、建设生态文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1、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立生态产业。面对当前的新形势,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引导生产,遏制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加快建立生态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的发展道路。
  2、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我国资源缺口日益加大,相当种类的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仅为1/5,45种重点资源人均拥有量不及世界的一半,例如石油11%,天然气4.5%,铁矿石18%。而另一方面,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仅为33%,低于发达国家10个百分点。面对资源缺口日益加大和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现状,“节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万众一心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能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保护型社会,成为当务之急。
  (1)学生角度。在校园里,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场景:水龙头哗哗的响着,而水房里却空无一人;宿舍里的电灯整日的亮着,开关似乎已经“下岗了”。事实上,学校中水、电的使用对于学生来说是无偿的、随意的,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水资源、电能的浪费相当严重。因此,应针对各级各类的学生展开有规模、有力度的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要从小培养年轻一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并要求其在学习生活中节电、节水、爱护环境。同时,学生们的节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又可进一步影响和带动家庭,使节能、环保活动渗入到每一个家庭。
  (2)社会公众角度。虽然水、电、天然气等资源的使用是有偿的,并且其价格一涨再涨,但这对许多居民来说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他们依旧是在传统“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观念下使用着、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浪费着宝贵的资源。所以应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介,帮助公众了解环境质量和资源状况,唤起他们的环境和节能意识。同时,大力宣倡导循环消费、绿色消费,限制一次性消费。虽然一次性消费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如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但其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并且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因而我们应减少、限制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美国是一个环保型的国家,他们不仅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和加工,使其成为再生资源,而且十分重视循环消费。其开展循环消费的渠道很多,既有家庭的庭院甩卖,也有慈善机构进行的旧货交易,消费者还可通过一些商业网络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旧货交易。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循环消费的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企业角度。在我国,企业是消耗能源的大家,也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我国企业的能源效率水平较低,例如我国的电机总容量有4亿多千瓦,年消费电量6000亿—7000亿千瓦时,电机的能源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据有关方面测算,仅这一项就有1000亿千瓦时的节电潜力,比一个三峡电站的总发电量还要多出100多亿千瓦时。可见,企业节能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应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同时应毫不犹豫的关闭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促使企业将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其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使其清醒地意识到: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综合利用才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3、建设生态文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关环境管理的政策措施;加强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法制建设,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在全国形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其次,“绿化”国家税收体系,正确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改变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与生态建设目标相一致。同时针对党委、政府的各级干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文/杨玉梅)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760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