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3期/劳动/就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

作者

□文/冯力婉

浏览次数

387 次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对河南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提要] 中原经济区现代化产业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新职位不断涌现,对大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本文根据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理论,通过对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调整趋势研究,分析中原经济区就业机会和人才需求走势,探讨有关产业人才短缺现象,提出河南高校教育要适应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发展进行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观点。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高校;就业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河南省大中专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发展对接研究”(课题编号:JYB201328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9日
  一、产业结构发展与就业的关系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产业升级是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必要保证,而就业结构优化则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必要前提。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提出了“三次产业”思想,经济学家克拉克应用三次产业理论分析了产业间劳动力就业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直至第三产业就业占绝大比例。“十二五”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正在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势必会对青年学生就业趋势造成深刻影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由于中国传统的产业结构,过去第一产业一直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已上升至41.8%。《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2011年全国7.6亿就业人员中,有35.7%在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34.8%,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数量已经超过第一产业。
  河南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也是人才资源的最大集散地。据中国日报报道“2012年80万学子在豫求职”。就业是民生之本,研究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结构发展对高校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有利于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调整高校教育、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河南高校大学生就业与现代产业发展良好对接、相互促进。
  二、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调整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豫政[2011]38号),2010年,河南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每年向省外输出粮食及制成品200亿公斤以上;畜牧和果蔬、花卉等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7%,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食品工业营业收入五年增加了2.2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五年翻一番以上。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翻一番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金融业快速发展。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从区域产业结构内部看,农业和畜牧业产品的生产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食品、有色冶金、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着力培育打造的六大优势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经济区工业增长的贡献显著;第一、三产业发展较快,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中原经济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格局:传统产业的产值虽然在增加,但是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却在下降。比如农业,全省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658.80亿元,之后逐年递增,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却由曾经的62.2%下降到了2009年的14.2%。河南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十一五”时期,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已经由2005年的17.9∶52.1∶30.0演变为2009年的14.2∶56.5∶29.3,到2010年上半年进一步演变为12.6∶58.8∶28.6,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87.4%,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在2009年已超过50%。
  三、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新增巨大就业潜力,也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
  (一)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新增巨大就业潜力。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获得源源不断的高新技术人才,才能有力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类企业急需大量具有高素质专业人才。中原经济区现代化产业建设势必会兴起大量的新兴产业和发展模式,新职业岗位不断涌现,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契机。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金融服务这些朝阳产业,都可以带动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和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郑州市的人口优势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中原经济区现代化产业建设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契机。
  (二)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向人才短板现象提出挑战。中原经济区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现代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拥有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河南高校有义务完成人才培养与中原经济建设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的良好对接。然而,在河南高校学生就业与中原经济的发展需要上,却出现了短板现象。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向高校教育提出了挑战。以下以信息产业和物流产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人才短缺现象为例进行分析:
  1、信息产业的人才培养短板现象。以信息产业为例,信息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智力密集性等独有特点,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近几年河南信息产业的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河南省电子信息行业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全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9亿元,同比增长25.41%,大大高于全国14.7%的平均增长率。同一时期,全省通信业务收入达377.87亿元,比2007年增长8%。然而,河南信息产业发展中却出现了人才短板现象。“十一五”以来,虽然河南各类高校为中原信息产业发展的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高等教育在现代化信息人才方面的培养依然明显滞后,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是信息产业方面的人才培养规模和数量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2009年,河南有本、专科在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近9万人,每年毕业2万多人,而同一时期,本、专科在校生总计接近137万人,仅占总人数的6%。另外至2009年,河南仅有12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占河南高校总数的15%,招生规模十分有限。而目前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很大。调查表明,国内65%的中小企业急缺电子商务人才。在“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信息产业年增长率将超过25%,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3,500亿元,这需要大量的信息产业人才才能支撑产业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原经济区信息类人才的缺口很大。
  二是高校在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不很合理,大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一方面是包括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在高速发展,企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很合理,不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就业困难。究其原因是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合理,学生只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滞后于社会发展。
  2、物流业缺乏优秀人才。再以河南省物流业人才缺口为例,中原经济区建设急需补上人才短板。在2013年12月29日举行的河南供应链管理协会年会上,有专家指出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据悉,河南物流业招聘难,招到优秀的人才更难。2011年,中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看中了河南省质优价廉的蔬菜,主动找河南冷链物流中心寻求合作,要求他们尽快拿出一个系统的蔬菜供应链方案。但是却缺乏优秀的物流人才来做一个系统的规划方案。有关人士指出,河南省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就必须跟上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的脚步。河南省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不等人。2012年以来,安阳路港国际综合物流园区、濮阳路港国际综合物流园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陆地和航空物流节点重大项目都在加紧建设;随着供应链日趋完善,更多“河南制造”、“河南创造”正加快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但是一直以来物流企业却苦于合格的管理人才都招不到。
  四、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需求走势
  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数量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些现代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型的人才需求,蕴藏巨大的就业潜力。
  (一)农业科技人才。河南是农业大省。中原经济区要建设现代农业体系,非常急需大批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急需创建高新技术农业产业、新兴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园区的科技、推广、管理骨干;急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引导英才,农业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带头人。
  (二)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熟练掌握了相关专门知识和技术,并且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工作实践中解决实际的关键技术或者工艺操作难题的人员。作为技术核心骨干,他们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复合型人才。中原经济区新兴服务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大批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现代服务业国际化和品牌化,提升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和规范化程度,还需要培养一大批懂得专业知识和国际化竞争规则的国际型人才。
  (四)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是那些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具备科学创新思维方法的人,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信息、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重新整理和分析评价,并形成独到的见解,创造出新知识的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要求。
  (五)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和推进社会建设、突破人才制约瓶颈的关键。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结构转型的进程中,需要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国际商务、现代运输、城市建设、食品工程、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五、高校教育要适应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要求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中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高校教育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努力提高专业对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适应性,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根据中原经济结构调整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河南高校要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及物流、城市规划、金融、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急需的专业。
  在中原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直接的参与者,也是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中原经济区建设召唤着大学生勇挑重担。经过培养,高校毕业生应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后备军。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726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