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其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高职毕业生具备的最基本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基金项目: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工学结合的新农村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BJA10008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7日
一、引言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明确提出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中提出在职业院校中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包含以下两层基本含义:一是过程的结合,即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二是对象的结合,即学校与行业或企业的结合。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所研究的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商务经纪与代理等专业,这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经贸类人才的主体专业。
二、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活动过程大部分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尽管利用了诸如多媒体网络、视音频电子设备等现代教学手段,或者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角色模拟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但依然仅停留在以语言为主要媒介向学生传递信息。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系列实验实训课,但无法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现实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对学生的要求,更无法让学生练就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职业素养。对此,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必须达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职业素养好、专业技能强的优秀人才。
(一)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养。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这不是我们仅靠书本传授知识,或是在实验室里做几次实验就能给出答案的。是要看我们的毕业生能否顺利地走向社会,能否被用人单位所接受,能否胜任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能否快乐地为企业服务、开心地开展工作、有信心和有希望地长期发展。通过课题组的调研,其结果显示为:加强对学生的诚信与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以及沟通能力培养;降低对英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增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高达90%以上的企业将诚信放在职业道德的第一位因素。84.6%的小型企业与71.4%的大中型企业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76.9%的小型企业以及71.4%的大中型企业对沟通能力比较重视。69.2%的小型规模企业以及42.9%的中型以上规模企业都要求学生具备专业软件操作以及图文处理能力。而要想在短短的三年学习期内,仅仅靠理论学习和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实训是无法达到企业的需求目标的。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企业顶岗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沟通合作、敢于创新等综合能力。
(二)根据理论教学需要建设校内课程实训室。实践出真知,理论是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总结,从实践中总结和提高的理论是可以有效指导我们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对于学习者而言,要想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理论原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一方面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为我们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做好理论指导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实验实训可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也能结合实际理解和掌握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比如,在商品基础知识课程学习中,如何区分羊毛与腈纶(有人造羊毛之称),在实验室里用燃烧的方法就可以利用简单实用的感官检验方法看燃烧火焰、熔融状态、闻气味、捻燃烧存留物等感官检验方法获得答案。故此,通过资源整合、置办实验设施设备,开出专业建设和学习所需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通过实验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和向导建立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室。该专业综合实训室不仅仅能完成技能竞赛的教学和训练,又能使学生通过训练达到毕业要求,并有效地与职业资格认定相结合,总之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根据《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的要求,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利用学校提供的场地,企业提供的经营型真实设备、实战技术,使学生得到真实环境下的培养和锻炼。
(四)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企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点以及毕业生就业企业、岗位的要求,依托行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使学生能更真实、更好地融入企业,一边实训,一边领略企业文化、熟知企业制度、熟悉业务流程、掌握实战技能、锻炼操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为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可以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实操要求融入的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中来。
(五)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并推进企业顶岗实训和顶岗实习。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开发、完善并推进学生企业顶岗实训和顶岗实习。如每年的“双十一电商节”期间,网上订单激增,物品分拣、打包、配送量随之陡增。每年的中国中部暨湖南农博会、茶博会等都需要大量的推销员、导购员,等等。对此,我们可以组织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融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与销售中去,以顶岗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到了每年的毕业季,组织毕业实习生根据企业要求,通过初选、培训后分配到各种适合的工作岗位进行毕业企业顶岗实习。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理念模糊,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规划。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比较久远,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又由于高职教育大多依托行业、立足行业、为服务行业、提升行业、发展地方经济服务,故受传统教育和行业实际的影响较大,在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如何建设高职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概念不够清晰。尽管国务院、教育部等都有政策性指导文件,但针对高职经贸类专业而言,在商品贸易、流通环节和经贸管理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没有合适的案例参考。故此,虽然在文件上、大会上、讨论中常常提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基于工程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顶岗”等概念,但是真正能直接指导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由此而来,在实验室建设、校内综合实训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外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就表现为单一性很强,独立单元操作而没有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统一规划。
(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场地不规范,设施设备与企业实际不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左右,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资金投入远远不足,相对于“生产性”明显的理工科专业而言,经贸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更加显得捉襟见肘。由此就必然出现在原有的实验场地进行简单的改造,不成系统地购买一些仪器设备就建成了所谓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如此一来,一方面实践教学场地建设的不规范,无法模拟出企业生产性场所,也无法给学生营造企业真实环境的氛围;另一方面设施设备的简陋和不成系统,既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严重损害了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对企业真实现状的认知,更为甚者有的学生可能由此而产生厌恶专业的情绪滋长。
(三)实践教学内容不成体系,与企业真实环境相差较大。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在管理方式、关系隶属、当前利益等方面都没有完全融合,导致校方与企业方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表面,或者两者的合作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共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校方和企业方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具体就更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一方面校方的专职老师缺乏对企业真实流程和各单元操作的掌握;另一方面企业方的技术管理、管理专家也缺乏对接受高职教育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掌握程度,由此就必然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需求,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就无法达到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不成体系,与企业真实环境相差很大,这极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真实工作作业流程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四)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完全确保实践教学效果。与实践教学内容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实践教学师资问题。一方面本身校内专职教师就严重不足,属于“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就更少,很多专职教师都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或者通过企业顶岗培训;另一方面校内的实训老师(实验室管理员)要么对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深度,无法有效指导学生,要么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也无法胜任实践教学工作;最后,从企业聘请的专家、劳模、能手、大师们,虽然其有着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但也存在着缺乏教育与训练的基本技能,导致有内容讲不出,有经验传播不了,有思路却无法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五)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促进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相对于实践教学硬件方面来说,属于“软件”方面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在制定和执行方面都有待改进。由于实训的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有差距,实践教学师资也无法确保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故导致一方面各种管理制度制定时就不太科学、不太合理、缺乏可执行性,执行起来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无法为达到实践教学目的而提供保障。
四、对策研究
(一)更新理念,统一规划,加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组织专业理论教学老师、实践教学老师、实践教学管理老师、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主管领导深入大型企业、行业学习,有条件的可派往国外,学习和更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等。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职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该类毕业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企业、行业的特点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条件。办教育就要有投入了,当然投入是为了有合理的产出。一方面争取财政拨款、申报财政专项支持;另一方面开发合作企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真实企业经济运行模式建设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条件。
(三)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深层次、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师资队伍,开发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项目。实践教学项目、内容的选取,实践教学教材、资料的编写是实践教学的纲,实践教学师资则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确保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争取在不泄密的前提下,将企业真实运作的材料和数据编入到实践教学的教材中来,根据企业真实运作流程确定实践教学项目。
尝试以机制建立为基础的校企双方人才共建共管、人力资源共享模式,努力构建战斗力强、创新意识强、热爱职教事业的高素质、精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四)广泛而深入地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良性运作。通过到兄弟院校、合作企业深入调研,找出问题所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创新实训室管理体制。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服务,以此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滟.谈谈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J].民营科技,2013.6.
[2]赵宝芳,韩振生,王岩.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2.
[3]朱智.高职经管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3.
[4]黄远辉,习波,叶奕茂.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2013.3.
[5]吴威.高职示范性建设后经营类实训室运作管理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