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建设一支高效的辅导员队伍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中心环节。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高职院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他们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对学生有着广泛的教育影响,通常而言,辅导员的人生态度以及人格魅力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当学生面对一些问题,例如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恋爱等,辅导员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帮助和疏导。但不容忽视的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辅导员队伍数量配备不足,工作职责不明,定位不清。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配置一般较少,有的学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几乎达到1∶300~400,与国家规定的1∶200的比例相差较大,高职学生具有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既要直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做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里所有和学生相关的事,领导、部门、学生及家长都是找辅导员。辅导员不仅扮演着“保姆”的角色,也常常扮演“学生干事”和“救火队员”的角色,工作繁杂琐碎,作为高校教职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多项工作、多重管理、多重考核,没有职业归属感,不少辅导员对将来的个人发展十分迷茫。
2、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培训不系统,培养不重视。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配备结构与教育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具有高级职称和“双师型”素质的专职辅导员比例严重不足,一般约85%以上的辅导员只有初级或中级职称。同时,辅导员专业背景复杂,思政、教育专业方面的人数不多,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和培训,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虽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建设的意见》中,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有具体和明确的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还是不同程度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专业教师的培训、晋职等方面仍占绝对优势。目前,针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大部分高校依然沿袭传统的“岗前一培训,间隙一讲座”这种“大锅饭”、“走形式”的培训方式,难以保证效果。而辅导员的自我培养则因工作繁杂,缺乏目标定位的清晰认识,且政策福利性的境内外培训机会几乎没有,整体上难见成效。
3、辅导员队伍管理、考核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辅导员队伍管理方面存在把辅导员工作简单化的倾向,多数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主要来源是本校从教学岗位淘汰下来的教师及行政人员,真正懂教育和管理的并不多,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不强。虽然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已实现院系二级管理,但实际上还是处于多头管理多头使用的位置,多头领导问题明显,导致工作关系混乱和工作盲目。辅导员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需要占用大量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进行科研和社会实践。因此,职称、待遇等比专业教师低,甚至无法晋升职称,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导致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有一个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但要使这个规定落到实处,真正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必须要从上到下、各个部门高度重视和狠抓落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选拔和聘任机制,优化配置。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以专职、专兼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1∶200的师生比例配足专职辅导员,保证每个院系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班都有一个兼职班主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严格辅导员的选聘标准和程序,确保辅导员队伍质量。优化专业配置,要做到思政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哲学等相关专业具有一定比例,优化知识结构,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召开院校、系际思政工作交流会,参加省市大型思政研讨会,以促进辅导员相互间经验交流和业务的提高。优化年龄配置,高职院校还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党政管理人员、优秀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中,聘任适当数量的兼职辅导员。补足辅导员队伍过于年轻、经验不足的缺陷,使辅导员年龄有层次有梯度。
2、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高职院校党委统一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对分布在各院(系)的辅导员实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学生工作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要与院〔系)共同做好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各院(系)党组织对所辖的辅导员进行直接管理和领导。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高职院校应当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培养总体规划,享受培养同等待遇。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同时,还要研究制定辅导员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长效管理运行机制。
3、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高职院校要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将辅导员的培训计划纳入高校教师培训规划。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召开研讨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还要创造条件,积极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进修深造和社会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同时,高职院校也要设立相应经费,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对辅导员进行政治理论、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学生公寓社区管理、学生社团管理以及学生工作规程等方面专门倍训,建立培训长效机制。要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的在职培训进修,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相关专业学位。通过培训和培养,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4、建立合理的辅导员职称评聘和考核体系。高职院校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在职称评审上,考虑政治辅导员角色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职称、职务政策,比如设立单独的“政治辅导员职称系列”,或者实行职称评聘单列,评审过程应充分体现辅导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实绩。根据工作需要和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学校既可以按照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职务待遇,对连续从事辅导员工作满一定年限的辅导员,可通过设立非领导职务岗位,解决他们的职级和待遇问题。在具体的评价标准上,要做到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同事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
5、积极为辅导员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创造条件。高职院校要积极支持、鼓励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合理确定其工作量。学校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薪酬待遇上要保证辅导员岗位津贴与教师平均津贴相当,并根据岗位特点设立特殊津贴补贴,并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层次专任教师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应积极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在办公条件、调查研究以及通讯费用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保障。
在高等教育跨入注重质量的新阶段,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是党和国家在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下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建设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广大辅导员的通力合作。
(作者单位:1.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湖南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2006.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4号令,2006.
[3]李卫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2010.3.
[4]周先进,张亚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优化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201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