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8期/市场开发/正文

发布时间

2004/11/19

作者

-

浏览次数

1475 次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问题与对策
  
  提要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即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产业的联合经营;关键是建立劳动力极强的龙头企业;基础是形成主导产业,并让农民参与;要害是建立风险公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本质是发展市场农业,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与20世纪50年代初,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育成熟、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和农业高度商品化的技术与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发达国家的食品需求趋于饱和,农产品生产出现过剩危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侧重于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了很大的成果。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与20世纪90年代,是在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以传统农业技术为主的农业技术相对较低的条件下产生的。到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到2000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以发展到6.6万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2.7万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7600个,占12%,经纪人带动型9600个,占14%。各种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3000多亿元,销售收入5900亿元,利税总额709亿元。与1998年比,平均每个产业组织的固定资产规模增长28%,销售收入增长26%,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59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5%,从事产业化的农户平均每户增收900元,比1998年净增100元。但同时,我国农业产业化中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地区间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区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良莠不齐。根据1999年对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30344个,实现总产量4902亿元,利税476亿元,带动农户3900多万户。其中,分布在东部地区144588个,占48.1%,中部地区135588个,占44.7%,西部地区2198个,占7.2%。西部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这与我国现阶段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有直接关系。由于中、东部地区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发展缓慢。
  2、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历经几十年,农民已认可和习惯这种小生产的组织形式,但是这种小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方式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通过借鉴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权分离原则,即在不改变承包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让渡经营权,通过经营权的集中使用来克服小生产的固有弊端,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重重困难。我们必须探索一种农民既无后顾之忧,又规模经营的体制与机制,目前,这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
  3、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在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购销关系中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少购销合同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定”,真正签订单的仅有43%,而且违约现象严重。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拒收或压级压价,使农民利益受损;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收购价格时,农民便违约把产品卖给市场,从而使企业得不到充足的货源,生产受阻。正是由于没有形成利益一体化,使得企业和农民之间只注重自己的短期经济利益,违约现象不断发生。
  4、过分注重“龙头”企业,忽视市场的作用。我国现在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是把企业作为龙头,认为企业对需求可以把握,所以握有市场开拓权的企业自然而然的被看成是龙头。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市场才是真正的龙头,掌握着需求的动向,引导着生产。在美国的农业产业体系中,真正的龙头是企业,农业产业体系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其运营,究竟采取什么形式,都由市场来决定。在我国,由于没有认清市场的作用,过重强调企业的带动作用,致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味强调建基地、抓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而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无视市场的需求。“蓝田神话”就充分证明了这一问题。
  5、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⑴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目前世界上200家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已占到全球食品部门总产值的1/3,而我国最大的龙头企业年收入也只有100亿元左右。全国2.7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900亿元,不如世界最大食品企业前两名的销售收入之和。全国500家啤酒生产企业,年产量在5万吨以下的占69.3%,1000家乳品加工业中,只有5%的加工能力超过百吨,40%的企业加工能力在50-1000吨,其余的大部分在20吨以下。由于企业规模小,达不到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
  ⑵产品质量差,控制不严。企业产品质量差主要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不健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动物疫病控制不力等。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由于质量问题频频受阻,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2001年国家质检局公布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不合格率达47.5%,有些国家媒体拿这个数字做文章,说中国的菜一半是毒药,还专门搞了“中国蔬菜检测日”,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⑶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增值低。我国农产品开发更新慢,附加值不高,美国每年向市场推出的新的食品种类就有1.2万-1.5万种。以玉米为例,美国深加工量占玉米加工量的15%~20%,可加工出2000多种产品,而我国玉米深加工比例不到加工量的9%,只能加工100多个品种,仅为美国的1/10。初级农产品经过储藏、保鲜、加工处理后,中国平均增值0.38元,而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能增值2.25元。
  6、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不宽松。农业产业化受到多面手的限制。比如: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增加了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与风险;相关政策的不完善,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滞后,严重妨碍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产业化的推进等等。其中融资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许多地方,银行为了规避贷款风险,从严控制中长期贷款,导致不少企业挤占流动资金搞技改,严重影响了产品结构的升级,企业规模的扩大。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对策
  1、加大对不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来加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的地区的支持。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水平低、基础设施弱的限制,对农业的带动性较差。当地政府利用优惠政策来扶植带动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或吸引外地企业到本地投资建厂,充分利用本地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当地政府的财力不足,国家应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资金支持,为不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缩小地区间产业化发展的差距。
  2、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与经营的核心问题。我国目前提倡让企业返还利润、保护价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和保护农民。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企业和农户违约的现象严重。这是由于企业和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不平等造成的。如果企业以高价收购农户的农产品,会刺激农户过剩生产,同时企业受损,竞争力减弱,这是企业所不愿承担的。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和农户应以平等、自由的身份进行交换,从而形成均衡价格,使供给方和需求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
  3、发挥地区优势,建立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优质产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指导群众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优势产品,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同时,要避免一哄而起,盲目上项目和盲目扩大规模。而且指导群众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使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避免多种产品一起上;实行专业化种植、生产、加工,提高效率。
  4、加快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企业发展。首先,通过优惠政策扶植重点企业的发展。比如:我国对农业征税较重,农业企业税额大,负担过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所以应降低农业税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其次,抓标准化生产,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力度,严格控制质量关,做到“以质取胜”、“优质优价”,从而提高企业利润。再次,延长农产品的加工链条,增大附加值,引进新技术,加大农业科研,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新产品。
  5、转变政府职能。要按照“小政府、大企业、大服务”的思路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小政府”就是行政管理机构要小,层次要少,特别是要精简农林牧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合署办公;使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以技术入股,搞技术服务。“大企业”是在建立小政府的基础上,把大量精简的机构和人员组成企业集团,如农工商公司、农业开发公司、牧业开发公司,这些公司和农户通过基地建设等连接起来,形成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大服务”,是指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都要为农业发展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从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培训、资金筹措、保险、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同时,企业+科技应转为企业×科技,形成科技型产业,以“科技兴农”。(□文/商丽景 王 颖)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50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