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4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2

作者

□文/叶新才1,2 张 瑞1

浏览次数

501 次

城市夜间旅游环境感知实证研究
  [提要] 环境感知是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旅游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以泉州市为例研究发现,游客对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18个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结果存在差异。其中,社会治安、夜景工程、商业氛围、环境质量、服务氛围5个因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分值均较高,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文化氛围4个要素的重要性感知分值较高,但满意度感知分值较低;活动场所的位置、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公共服务设施3个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分值均较低;活动场所聚集程度、活动项目多样性、场馆建筑风格、项目文化内涵、景观资源的重要性感知分值较低,但是满意度感知分值较高。调查分析结果即从空间布局调整、基础设施配套、软环境优化、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城市夜间旅游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具有一定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夜间旅游;旅游环境;游客感知;泉州市
  基金项目:福建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闽台非传统旅游资源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2R0060)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城市夜间旅游环境感知实证研究——以泉州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5日
  引言
  环境感知论是文化地理学通过直接体验描述方法研究人类环境和空间行为,用以解析人地关系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成为近十多年来人们对旅游地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以及人地关系协调的支撑和研究热点。兰克福德(Lankford S V.,1994)、塞瓦特托森(Cevat Tosun.H,2002)、阴(Um S,2006)等国外学者对旅游环境感知的研究集中于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环境影响、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和旅游地吸引力等方面;卢松(2005)、陈金华(2007)、梁旺兵(2010)等国内学者主要从游客或居民环境感知角度研究某旅游地的市场营销、环境管理、景观建设、旅游安全等问题,对旅游环境系统研究较少,对夜间旅游环境感知的实证研究更为少见。
  夜间旅游作为近年来我国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深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延展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已引起许多旅游城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夜间旅游开发明显滞后,夜间旅游品牌、旅游氛围和夜间旅游精品线路尚未形成,夜间旅游环境亟待改善。因此,本研究拟构建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模型,以泉州市为研究案例,对城市夜间旅游环境感知进行分析,为旅游地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旅游规划与管理以及城市形象推广提供决策依据。
  一、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
  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是旅游环境感知量表设计的基础。梁旺兵(2010)建立了由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导游服务等人文环境为核心的游客——环境感知模型;胡茂川(2011)考虑到自然环境要素并设计了由基本环境要素和营建环境要素组成的白鹭岛旅游度假区感知环境要素体系。
  城市夜间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复合系统,除了包含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等硬环境要素之外,还包括城市形象和旅游休闲氛围等软环境要素。游客对城市夜间旅游环境的感知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游客在客源地通过多种渠道对城市旅游地夜间旅游环境有一个期望感知——重要性评价;第二个阶段游客通过夜间旅游体验之后获得一个实际的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游客在比较前后不同的感知差异后,会对旅游地夜间旅游做出一个总体满意度评价。结合我国夜间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层面建立由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构成的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这个模型包含软硬环境18个环境因素,强调了旅游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运用环境感知方法对夜间旅游环境特征进行测度提供理论支撑。(图1)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南临台湾海峡,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闽南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与富集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夜间商贸氛围浓郁,而且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地域特色鲜明,夜间旅游发展条件优越。近年来,源和1916创意园、领show天地创艺乐园、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T淘园等一系列创意产业园区逐步发展起来,与万达广场、丰泽广场、中山路、东街、西街、文庙、东湖公园、西湖公园、电影院等商贸及文化场馆共同构筑泉州市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夜间旅游休闲网点。但是,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建设滞后,成为影响“光明之城”夜间旅游休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游客人口学特征与出行特征、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测度量表。人口学特征与出行特征采用封闭式选项来测试被调查者的意愿,夜间旅游环境满意度感知测度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以5表示“很满意”,4表示“满意”,3表示“一般”,2表示“不满意”,1表示“很不满意”;描述感知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时,以上5个分值分别表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为直观反映游客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感知评价结果,各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均值运用以下公式求算:
  ■j=■■xi (1)
  式中,xj表示第j项环境要素指标的重要性或满意度平均分值,xi表示该指标的游客感知评分,人数,M表示被测试的游客总人数。
  项目组一行6人于2013年3月25日至4月6日,在泉州市领袖天地、万达广场、美食街、丰泽广场、中山路、源和1916、开元寺、西湖公园、锦绣庄、六孔井等地对旅游者开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共发放问卷325份,收回并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为81.5%。借助SPSS14.0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变量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α系数0.915,量表信度较高。
  三、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从样本统计结果可知,受访者以福建本地人和中青年为主,个体户、行政和管理人员居多,文教和商贸服务人员次之;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以中等偏上收入者为主,见表1。这些特征与泉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发祥地、著名的“民营特区”与“品牌之都”、客源市场以泉州本地及周边城市为主以及本研究调查时间等情况基本是相符合的。(表1)
  (二)游客出行特征分析。受访者以购物、美食、休闲为主要目的,旅游者选择万达广场、美食街、中山路作为旅游休闲场所的居多,选择领袖天地、东湖公园或六孔井的次之,夜间出游清源山、森林公园、崇武古城的极少,见图2。可见,近年来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夜间旅游的吸引力并没达到预期效果,而2013年开业的万达广场吸引力却超过传统的景区和商业街区。(图2)
  受访者夜间出游大多与朋友和家人结伴出行,占受访者的91.34%,选择陪客户和个人出游的占受访者的3.8%和4.8%。可见,夜间旅游活动大多具有休闲性和自助性,商务应酬较少。受访者夜间旅游休闲活动人均消费以50~300元为主,其中,人均消费101~300元者占39.4%,人均消费50~100元者占36.5%,说明泉州夜间旅游游客消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三)环境要素重要性分析。为直观地了解不同的环境要素在游客心目中的重要性程度,通过调查游客对各环境要素重要性的感知情况,见图3。(图3)
  图3中各项指标的标准差均为1左右,说明游客对这些指标的认知内部一致性较高,样本具有显著代表性。停车场位置合理性指标的标准差最大(1.111),笔者分析这项指标是由于拥有私家车的本地游客车和外地游客之间存在不一致的认知;场馆建筑风格标准差最小,说明游客对夜间建筑风格的重要性程度认识比较一致。除了公共服务和景观资源这两个指标外,软环境的其余5个指标综合平均值均大于4,说明游客对软环境要素的认知程度比较高,对夜间旅游的软环境非常重视,尤其是对社会治安和环境质量表现极为关注,而对公共服务和景观资源这两项软环境要素的重视程度略微低些。在硬环境要素中,夜景工程、环卫设施、公共厕所、交通条件4个指标综合平均分值大于4,说明游客对夜间旅游的这4个硬环境指标极为关注;停车场位置、活动项目多样性、活动场所网点位置、项目文化内涵、场所建筑风格的指标平均值介于3.5~4之间,说明游客对这5个夜间旅游硬环境要素也比较关注;标识系统、活动场所聚集程度的综合平均值均小于3.5,说明标识系统和活动场所聚集程度在游客心中的重要性较低。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的重要性综合平均值分别为4.05、3.69、3.73、4.04、4.11,均介于3.5~4.5之间,说明游客对这5个维度的环境要素都比较看重,尤其是对旅游氛围、基础设施和城市形象极为关注。
  (四)环境要素满意度分析。通过游客对泉州夜间旅游环境要素满意度感知调查描述性分析结果见图4。(图4)通常5分制李克特量表的分值4~5之间表示满意、3~4之间表示一般或中立、2~3之间表示不太满意。由图4可知,除了标识系统、公共厕所、文化氛围3项要素评分值低于3以外,其他的15项夜间旅游环境要素的感知评分值均大于3,说明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感知评价基本是满意的,但是对标识系统、公共厕所和文化氛围等要素满意度较低。从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看,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的满意度均值最高(3.19和3.18);规划布局和旅游氛围的满意度均值次之,分别为3.053和3.057;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低(2.93);说明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的城市形象、旅游产品、规划布局、旅游氛围的满意度感知评价比较高,对基础设施条件的满意度评价一般。
  从标准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游客对交通条件的感知评价结果差异性较明显,其标准差为1.191;游客对商业氛围的评价结果比较一致,其标准差值为0.765;其他因素的满意度感知标准差接近1左右。
  (五)重要性与满意度交叉分析。通过建立二维坐标图描述夜间旅游环境要素游客感知的重要性与满意度交叉关系,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环境要素的满意度和重要性感知评分值。(图5)根据环境要素所处的不同象限,提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来改善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质量。图中阿拉伯数字所代表的环境要素与图1一致。图中黑色垂直线代表所有环境要素满意度感知评价分值的平均值,满意度的均值为3.078;图中黑色水平线代表所有环境要素重要性感知评价分值的平均值,重要性的均值为3.946。环境要素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平均分值线把整个二维坐标划分为4个象限,以逆时针方向分别标注为Ⅰ、Ⅱ、Ⅲ、Ⅳ,各个象限均有环境要素对应。








  第Ⅰ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评分值均较高区域,主要环境要素有社会治安、夜景工程、商业氛围、环境质量、服务氛围。除了夜景工程属于硬环境要素外,其余的4个因素均属于软环境要素,说明夜间旅游休闲软环境在游客心目中非常重要,而且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休闲软环境的满意度比较高。对于这一象限的环境要素,旅游与相关部门需要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和发展提升。
  第Ⅱ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感知分值较高、满意度感知评分值较低区域,是重点改善的方面。处于这一象限的环境要素包括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文化氛围,其中文化氛围属于软环境要素,交通条件、公共厕所和环卫状况属于基础设施类硬环境要素,说明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在游客心目中特别重要,但是现状满意度较低,要求业界加大力度改造提升夜间旅游休闲的交通条件、公共厕所和环境卫生设施,并加强文化氛围营造。
  第Ⅲ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评分值均较低区域,如活动场所的位置、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公共服务设施。对于这个区域的环境要素,只需根据实际情况稍加采取应对举措即可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标识系统的重要性在游客心中重要性和满意度均比较低,可能与游客以本地客源市场为主有关,对泉州市夜间旅游场所比较熟悉,但仍需加大力度改造提升。
  第Ⅳ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感知评分值低、满意度感知评分值较高区域,包括活动场所聚集程度、活动项目多样性、场馆建筑风格、项目文化内涵、景观资源。除了景观资源属于软环境要素,其余的均为硬环境要素。理论上,这一象限的要素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财物进行改造,只需继续维持。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单项性分析结果可知,游客对不同的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结果不同。游客非常重视城市夜间旅游的软硬环境建设,尤其是对社会治安、环境质量、服务氛围、文化氛围、商业氛围等软环境要素以及交通条件、夜景工程、环卫状况、公共厕所等硬环境要素极为关注;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上为一般,对标识系统、公共厕所、文化氛围3个要素的满意度感知评价均为不太满意,其余的15个因素的满意度感知评价均为一般或中立。从夜间旅游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调查综合分析可知,游客对夜间旅游环境要素的感知结果可划分为4类:一是重要性强、满意度高的环境要素,如社会治安、夜景工程、商业氛围、环境质量、服务氛围,这类要素以软环境要素为主;二是重要性强、满意度低的要素,如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文化氛围;三是重要性弱、满意度低的要素,如活动场所的位置、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公共服务设施;四是重要性弱、满意度高的要素,如活动场所聚集程度、活动项目多样性、场馆建筑风格、项目文化内涵、景观资源。泉州市夜间旅游处于发展阶段,游客以购物、美食、休闲为主要出游目的,总体消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基于以上感知调查分析结果,本研究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完善。国内早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于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进行规划建设,很少考虑旅游者旅游休闲的需要。泉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早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主要围绕本地居民和文化遗产保护而进行的,距离旅游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基础设施是游客感知旅游环境最重视的一类因素,在图5中,落入第Ⅱ象中的4个因素中有3个因素(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属于基础设施类要素,可见,改善夜间旅游休闲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泉州市夜间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主要内容及措施有:一是为整合夜间旅游活动聚集区,如古城文化旅游区的资源,科学规划夜间游览线路和夜间公交线路,改造和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并实施夜间交通管制,实现顺畅、便捷和高效地进入夜间旅游活动场所;二是系统规划建设与完善城市环卫设施,如增设垃圾桶、公共厕所及女厕所蹲位比例,配备足够工作人员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与服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和居民开展城市环境教育与宣传,教育市民树立文明城市公民的意识,以建设美丽干净的泉州市和卫生的夜间旅游休闲活动场所;三是遴选若干街道,实施临街建筑物入夜景观亮化工程,进一步美化市容市貌,并完善城市旅游标识系统,以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夜间景观效果和提升城市品位,让泉州更宜游。
  第二,以软实力建设为内容,持续推进软环境优化与提升。软环境是我国旅游发展的“软肋”,也是城市夜间旅游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图5分析可知,旅游软环境的要素在四个象限均有分布,其中环境质量、社会治安、商业氛围、服务氛围属于第Ⅰ象限,文化氛围属于第Ⅱ象限,公共服务属于第Ⅲ象限,景观资源属于第Ⅳ象限,说明不同的软环境要素在游客心中的期望和满意度感知评价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由于软环境的建设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因素、多环节,需要系统规划和持续推进,而且其改善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密切配合。本研究提出泉州市夜间旅游软环境优化的三项举措:一是尽快把社会服务体系、旅游氛围和城市形象建设内容纳入泉州市城市规划修编、泉州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和泉州市文化旅游专项规划;二是建立由交通、环保、城建、旅游、安保等多行业、多部门综合协调的管理机制体制,从培养全社会的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入手,重点做好城市环境质量监控、社会治安管理和旅游相关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及其标准化建设,引导服务企业走规范化经营;三是挖掘泉州地域文化内涵,整合泉州古城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夜间休闲、娱乐和餐饮项目,深化旅游购物活动,形成有丰富的活动空间、活动项目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进而延伸夜间旅游休闲活动时间和提升夜间旅游消费水平。
  第三,以集约化为原则,尽快落实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房地产项目和商服网点等不断扩张对城市自然与人文景观产生破坏,使得城市旅游休闲空间趋向破碎化趋势,从而降低了城市夜间旅游品质及其集聚效应。从图5分析可知,城市夜间旅游空间布局的3个要素在游客心中重要性程度较低,活动场所的集聚状况满意度高于平均分值,而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活动场所的位置合理性2个要素的满意度感知分值低于平均值分值,说明泉州市夜间旅游空间布局亟须调整和优化,夜间旅游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本研究提出应对举措有:一是加快以中山路及其周边的街巷综合整治,构建由步行街、酒吧街、文化街、自行车慢行道路、旅游休闲服务点组成的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于一体的夜间旅游项目聚集区,促进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古城文化旅游区的辐射功能,促进旅游集聚和集约化发展;二是根据夜间旅游集聚区内夜间旅游休闲节点的分布并考虑服务节点的服务半径,加快完善服务节点的布局和推进产业融合与功能完善,以实现夜间旅游集约化经营及其综合效益。
  第四,以体验性为视角,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与白天旅游相比,夜间旅游更关注游客精神与情感方面的需求,除了满足本地市民休闲需求外,主要针对外地的旅游者。从图5分析可知,旅游产品的3个因素均分布在第Ⅳ象限,说明夜间旅游产品类型、活动场馆建筑风格和活动的文化内涵满意度较高,但资源整合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特色吸引力缺失,因此亟须进一步深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创新,打造泉州独特吸引力的夜间旅游品牌。本研究提出产品开发与创新建议有:一是深化闽南文化、海丝史迹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以泉州古城文化旅游区为核心,中山路步行街为主轴,按照夜间旅游规律组织地域特色的夜间旅游线路,开发综合性夜间旅游产品;二是依托泉州美食街,引入台湾美食和小吃品牌,开发夜市型旅游项目;三是整合环清源山的景区、景点资源,配套夜间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景观型旅游产品;四是挖掘泉州文化资源和传统制作工艺,开发文化创意体验类和旅游商品类产品,打造文化创意旅游品牌,增强游客体验性和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五是挖掘闽南文化内涵和融合外来时尚文化内涵,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夜间生活休闲品牌,推出泉州地域特色鲜明的大型文化演艺类旅游产品;六是配合侨乡自驾车营地建设项目,开发自驾车风情小镇、房车营地和露天影院等特色夜间旅游产品。
  (作者单位:1.华侨大学旅游学院;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Lankford S V,D R Harward.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1.
[2]Cevat Tosun.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
[3]Um S,Chon K,Ro Y H.Antecedents of revisit inten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
[4]卢松,陆林,王莉等.西递旅游地居民的环境感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2.
[5]陈金华.游客对海岛旅游环境的感知研究——以东山岛为例[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7.2.
[6]梁旺兵,高雪琴.外国游客对桂林旅游环境的感知与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2.
[7]胡茂川,陈昌沉.基于游客感知的白鹭岛旅游度假区环境问题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905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