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4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2

作者

□文/高 平 董晓楠

浏览次数

279 次

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提要] 本文在用泰尔指数衡量辽宁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等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较大,且存在的时滞较短;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优化由于存在较长的时滞,现阶段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较弱。
  关键词: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较早且所持的观点不同,针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库兹涅茨(1989)为代表的收入决定论和以罗斯托(1988)为代表的结构决定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前者认为经济总量提升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后者则主张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经济总量的变化;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是罗斯托(1963)最早提出的。他指出,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迅速发展的结果,而这种发展又对其他部门从后向效应、侧向效应和前向效应三个途径产生扩散,从而促进整个产业发展;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因素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因素的研究。B.Asgari和A.Nagamastu(2003)认为,功能开发与同化能力良性循环、R&D支出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与决策能力、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国内学者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也做了诸多有益探讨。宋辉等(2007)在分析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基础上,通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层次分析法及多目标规划法结合的复合模型,对河北省“十一五”时期主导产业选择、带动影响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进行实证研究;技术进步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国内学者研究重点,张文等(2009)应用面板数据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提高本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增加外国直接投资会引起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动。
  二、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
  本文引用干春晖、郑若谷等(2011)所采用的泰尔指数(TL),对辽宁省1996~2011年的产业结构进行衡量。其中,泰尔指数是由泰尔在利用《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公式为:
  TL=■(■)ln(■/■)
  在该式中,TL为泰尔指数;Y为生产总产值;L表示总的就业人数;Yi为三次产业中各个产业的总产值;Li为相对应各产业就业的人数;i表示产业部门。当TL=0,即Yi/Li=Y/L,说明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当TL不为0时,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的状态,此时的产业结构即为不合理。TL的值越小,代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越高;反之,合理化程度越低。(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辽宁省1996~2011年期间的TL值是不稳定的,且均偏离于均衡状态,最大达到0.93(2008年),最小也在0.11左右。这表明在1996~2011年期间,辽宁省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这与辽宁省以重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较为雄厚,第一、第三产业基础薄弱相关。
  三、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体现在人均GDP的提升上,因而本文用辽宁省的人均GDP(名义)来衡量其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同时,结合其他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的分类,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因素分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并将该因素根据相应的指标进行量化。
  1、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数据选用年度数据,样本期间为1996~2011年,数据的来源主要为《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同时也参考了其他地区的统计年鉴。由于数据来源并不完全相同、存在统计误差,本文对所用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以求更好地进行实证分析。
  2、变量的ADF检验。变量存在不平稳会导致所建的VAR模型不平稳,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的分析结果准确性大为降低,因此本文首先对辽宁省人均GDP(名义值)、固定资产投资、R&D经费支出以及国家财政教育性支出在取对数的基础上用扩展的ADF方法对其各自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取对数后的各个变量在样本区间内为二阶单整,即用来建立向量的自回归模型经检验为稳定的,因而可以做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
  3、建立VAR模型。本文估计了用辽宁省人均GDP等四个变量的对数建立的VAR模型,并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选择模型的滞后期为1。
  4、模型结果分析
  (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2)首先,人均GDP(图2-1)对固定资产投资(X1)响应路径总体来讲为正的,说明大体上辽宁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会使得其人均GDP的增长。具体来讲,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人均GDP从第一年起有着正的冲击,并在第四年达到最大,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GDP影响存在较短的时滞,其后对于人均GDP的影响逐渐减弱,后期趋于稳定,这与固定资产逐渐老化、生产率下降密切相关;其次,R&D经费支出(图2-2)对于人均GDP开始时的冲击较为微弱,于第五年有一个正的冲击,第九年达到顶峰之后,人均GDP开始有下降并至第十四年趋于稳定;最后,从(图2-3)可以看出,辽宁省人均GDP对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性支出的反应较弱,在第三年上升到一个顶点后,其影响便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冲击力消失。这表明国家财政教育性投入存在较长的时滞,其对GDP的有益性需在长时间后才能显现。
  (2)方差分解分析。根据估计得到的VAR模型,本文对辽宁省的人均GDP的变化进行方差分解,如表1所示,辽宁省人均GDP的变化中可以由固定资产投资及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变化来解释的部分逐渐呈现减弱的态势,截至样本的最后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GDP的解释只有25%左右;国家财政教育性支出是以更为缓慢的速度逐渐减弱对人均GDP的影响;另一方面,R&D经费支出对人均GDP变化的影响却呈逐步增强,到2009年其影响已经从最初的0.17%上升到27.23%,但之后趋于平衡。(表1)
  根据以上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从短期讲,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在下一年引发人均GDP的上升,并于第四年达到顶峰,但其后呈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有效但效果有限,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从长期看,辽宁省加大对R&D经费及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将会有利于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四、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1、提高R&D经费支出,促进技术进步。首先,扩大主导产业的R&D经费支出份额,促进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技术进步有利于辽宁省主导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对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做出重要的贡献,有利于辽宁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中承担更高层次地域分工重任;其次,提升对高科技产业R&D经费支出比重,鼓励技术创新,通过不断开拓新的技术形成新的产业。居民消费产品会随着技术创新升级换代,从需求角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持续的技术创新也可以在对新技术引进传统产业部门的过程中产生渗透效应,通过对当地投资结构刺激新兴产业的诞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带动效应,从供给角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扩大财政性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提升劳动者质量。劳动者素质与人力资本状况密切相关,从供给视角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辽宁省应主动积极地抓好教育投资,不断提升整体人口素质,从而缓解高科技产业及教育、培训产业在辽宁省的发展受限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力资本从传统产业转移出来,进入到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相应的发展,这对辽宁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
  3、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从对辽宁省的人均GDP的方差分解来看,虽然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人均GDP的解释程度不断下降,但其仍对产业结构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它不仅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手段,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力,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工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成熟,鉴于此,今后辽宁省要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重点进行对第三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促使就业人员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而健全产业体系和优化产业结构。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Carlsson,Bo.The evolution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industrial structure:an international stud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89,Vol.
[2]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Watanabe,C.,Asgari,B.& Nagamatsu,A..Virtuous cycle between R&D,functionality development and assimilation capacity for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Japan’s high-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3.Vo.
[4]宋辉,王会强.主导产业选择与结构优化模型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5]张文等.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6]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7]胡玉霞,潘思.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2.698.
[8]曲翔宇.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升级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流通经济,2012.4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820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