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结合沧州经济发展形势,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构建体现沧州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特色;职业教育;经济发展
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1812)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30日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或劳动环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独特属性,即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和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区域性。职业教育立足所在的区域,为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教育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性。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注重形成专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因此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学术研究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区别。
(三)导向性。明确的职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另一个重要特性,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职业性和适应性,强调实训、技能、培训,因此产学结合、校企结合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四)终身性。职业教育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属于终身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人的职业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帮助每个人在迅速变革的社会中获得职业生涯各阶段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让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满足职场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因此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要以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价值取向,与地方经济建设互相支持、互相影响。这种双向关系表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因此职业教育要以地方经济发展形势为背景,主动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面以课题组主要成员所在地沧州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沧州经济发展形势。沧州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沧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建设“首都经济圈重要产业基地、首都经济圈次中心城市、环渤海冀鲁交界处中心城市”,是沧州经济建设发展的“三个定位”,围绕着“三个定位”,实施以下发展战略。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石油化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以渤海新区开发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沿海经济。作为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节点,新时期,渤海新区将深入实施开放崛起新战略,实现项目新突破,着力引进一批中外产业园区和世界500强企业,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优势资源外溢,力争在承接京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上取得更大成果。
3、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营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发挥沿海临港、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发展低成本等综合优势,强化与央企、外企及大型民营企业对接合作,着力构筑面向京津,内引东南沿海和港口腹地,外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沧州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些人才主要依靠职业院校培养。
1、特色支柱产业人才。围绕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养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制造、五金机电、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模具及配件制造、五金制品、机械加工等特色产业急需的人才,提高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竞争力,保证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2、新兴产业人才。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沧州的沿海经济快速发展,临港工业、临港服务业、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洋工程技术、海水养殖、沿海旅游等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相关人才来打造“海上沧州”。
3、农业产业化人才。作为沧州的主导产业,棉花、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无论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还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需要有大量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以及连接初级农产品生产、深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产业化管理人才。
三、发展具有地方特色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连接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纽带,地方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首先,专业设置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实际岗位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要充分注意新兴产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做好相应预测。结合经济发展现状,沧州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立足于沧州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制造、服装纺织、食品加工等五大产,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在调整专业方面,为临港工业、临港服务业、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做好预测,培养新兴产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基础理论课以能够支撑专业课程的学习,即够用为主。教学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确定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课程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建立模拟职业岗位的开放式多功能实践培训基地,按照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相关文化、岗位需要和技能递进组成综合模块,完成教学内容。实施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 “学习任务”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让学生在工作场所参加实际工作,承担具体任务,亲身感受职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使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智力与身心得到综合发展。
(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加强实践教学有效途径,建立健全校企联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吸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加入到学校教学中来,使企业成为实训教学的实际生产加工车间,企业向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设备,技术服务,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和人才培养由校企双方协作商定完成。这种模式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实验实训设备、节省了学校经费;另一方面还可以吸收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由于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接触,缩短了学生工作的适应期,提高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知名度。
(四)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的多样性对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但同时也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出了要求,在实训教学中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设示范性国家级、省级职教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充分利用。以职业院校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仪器等教学资源为依托,成立生产教学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以及校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师既要具备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要融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能力。为此,应加强职教师资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这种专业能力的养成需要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关机构可以设立专门学位开展职业师资专业化的职前培养,建立职教师资定期到企业培训的制度,为专职教师获得职业技能资格创造条件。职业院校也可以向社会公开聘任相关技术人才做兼职教师,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1.河北省税务干部学校;2.沧州广播电视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志刚,马君.对职业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审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2]严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意义和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