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5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3

作者

□文/陈小娜

浏览次数

221 次

低碳经济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要]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成为对高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低碳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因而如何培养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合格大学毕业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25日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两种基本模式,即通才教育模式和专才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后期发展。在当前全球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主的时代主题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成为了众多高校所面临的难题。
  结合大学生现状,分析适合“低碳经济”需求的人才标准。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增大,近些年来,全国大学生数量成倍增加,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要制定一个适合中国国情、还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较窄、缺乏人文素养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全球化“低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第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第三,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素质、心理素质、情商素质和协作能力,等等。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教育模式是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培养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将个人发展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对应为生产第一线。第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随着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既有较宽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又有较深的专业才能,从而使它更具创造性和适应性。第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点,并日益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近二三十年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为各国教育界所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具体要求,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确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增加教学管理的柔性与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积极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自身特点,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定位是不同的,培养的人才也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学校要结合自身定位与特点,制订符合本校条件的人才培养方案。
  2、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没有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无从谈起。要合理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相关课程,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
  3、合理设置学校的教学目标。学校的教学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及中长期目标,设置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学校短期的利益,更要看到学校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4、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大学生,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适合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进入职场前的必要训练。
  目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有以下一些观点:
  1、拓宽专业领域,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通识教育、通识课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性综合课程,其使命是要发展学生对知识追求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人生品位等,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并且强调了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2、建设弹性的教学制度。主要表现为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制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需要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要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践环节,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更多的实践与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加较多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提倡产学研合作,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有别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特点越来越突出。它对于突破单一的学校育人环境,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是十分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因此,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有效模式。
  综上所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上,需要从社会发展需求来分析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具有针对性。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65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