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5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3

作者

□文/陈 磊

浏览次数

275 次

经管类学生就业教育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
  [提要]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倍增,就业难问题更加严峻。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教育中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经管类;本科生导师制;就业教育
  本文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经管类专业多层次、递进式“本科生导师制”构建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4223)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30日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高校本科毕业生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接踵而至。目前,很多高校将目标定位在如何提高就业率,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上大多采取集中统一指导,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指导却相对不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经济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对提高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本科导师制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有利提升学生专业思想与能力,做好职业规划。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还是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被动的灌输。对于自己专业确定开设的课程没有明确的认识。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管系为例,我们设计了本科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客观选择题和主观建议两个版块。针对232名本科生,向该系一年级全体学生发放并回收。最终我们回收了223份有效问卷,并进行了细致统计和分析。在对专业的看法方面,5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对通识课的满意度上,高等数学满意度仅占70.8%,外文87.5%,尤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仅占65.3%。对于开设的专业课满意度也只占了82.5%。从调查反映的集中问题来看,对于大班教学辅导都不甚满意。而本科导师制是一名导师对应少数学生,这样,就能为本科生详细介绍本专业发展情况及本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形势。可以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了解相关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使其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的要求,明确职业目标,做好相关职业规划。
  (二)利于构建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储备就业知识。本科生教学,在大部分高校采用的都是学分制。学分制虽然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但也使部分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目前的选修课来看,经管专业本科生在选课时有较大的盲目性,有同学只看课程是否容易通过、有同学选的课程太多、也有同学看别的同学选什么他就选什么。有不少同学反映,部分选修课程只有学完以后才明白课程的内容。实施本科导师制,导师可以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了解学生选修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爱好特长,根据学生的实际具体情况、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状况,提出科学合理的选课建议。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特点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建立系统、有序、开放和实用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从而为其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知识理论基础。
  (三)增进师生互动沟通,畅通就业渠道。目前,本科院校就业教育往往采取集中统一辅导,这样,教师辅导时间之外,基本脱离学生,与学生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就业指导效果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对于仅限于课堂上的辅导互动不是很满意。当学生在课外遇到实习、就业方面的困惑时,教师并不能提供及时的帮助。本科生导师制创设了教和学互动的新型教学结构,通过“导师制”这一新型组织的方式,将学生和老师纳入到一个双向互动的亲切、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中,导师制在他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小组活动、个人谈心等。这样学生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以及职业设计。
  (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创业素质。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在强调办学特色,培养创新人才,但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这种理念通常只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置等制度层面,就业方面往往缺乏凸显专业特色和培养学生个性具体措施和和实施办法。
   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利于导师掌握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地培养其创新、自学能力。实行导师制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确立制订符合自身需求的实习、实训计划,指导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事实习工作的方法思路和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会在课题立项申请、研究的实践中,学习和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结合就业实际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
  (一)导师选取、定位准确。一是明确职责范围。本科生导师大部分是专业教师,指导主要以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能力方面为主,侧重于从经管类专业学习角度、专业发展、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自身从事行业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入职之前贮备好专业知识与能力。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则侧重思想品德引导为主,重在服务协调,从而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就业定位。辅导员可协助一些导师事务,注意与导师的联系;二是细化不同阶段指导内容。应该区分对待不同年级的本科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导师指导应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管理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的教师资源,切实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与辨识度,确立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应将重点放在他们的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之上,而这也是专业学习及就业指导方面的必然要求。
  (二)结合实际,创新指导模式。学生就业教育需要多方面相关知识,既需要对于就业政策、法规等的了解,又需要经济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等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个别导师辅导是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然而每个导师由于其知识、行业背景的不同,不可能每位导师都能全方位掌握与就业相关的所有知识。因此,根据导师的不同专长建立导师小组十分必要。每位导师学有专长,互相之间可以弥补不足。可以把经管类专业依据不同专业方向、年级、就业意向分为不同类别,分别加以指导。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服务。这样既发挥了个人导师的智慧,又集中了导师组的力量,实现个别与集体指导的统一。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与激励制度。一是要健全导师培训制度,加强培训环节建设。通过短期学习、挂职企业,信息交流等方式对导师进行就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训;二是评价制度科学客观。确定多元评价主体,可以采取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考核导师的工作业绩。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当给予优秀指导教师适当的鼓励或奖励以及优先进行职称评定等待遇。让导师能积极性主动承担职责;三是制定有力保障制度。对于导师的指导要明确认定工作量,并规定其具体的指导课时。将课时量纳入学校统一的工作考核,并明确相关费用;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征集意见及建议,对导师进行工作考核。
  (四)侧重科研及实训指导,鼓励创业。经管专业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经管专业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接触社会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本科生导师更要注重学生实践科研方面的指导。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研究方向,指导参加学生科研技能训练,参与科研立项,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技能竞赛等创新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具有行业背景的本科生导师,应结合专业特点,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直接参与行业实践。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倩,熊春林,柳博,罗宗贵.论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J].理论研讨,2012.1.
[2]甘迎春,陈建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2012.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496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