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5期/公共/财税/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3

作者

□文/李 琳

浏览次数

323 次

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研究
  [提要] 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一种表现,能够从根本上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艺术品位,并能够引导一个城市文化发展。同构建城市中其他硬件系统相同,城市公共艺术的建立也需要系统有序的规划,而对于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这种相对隐性的构建形式,建立起真正属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规划系统,能够推进城市空间的文化规划和建设,引导城市公共空间带动周边地块建设使新兴城市文化向良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30日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公共艺术建设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城市也变得越来越相似,昔日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慢慢消退。人们从绝对的经济和旅游角度强调城市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城市的另一面——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是公共交流的介质和文明社会的结晶。正如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没有文化城市就失去了精神维系。目前国内不少城市还在走“重经济、轻文化”的道路,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硬标准,忽略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底蕴。
  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其他系统建设相同,建立起真正属于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系统,推进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规划和建设,能够引导城市公共空间带动周边地块建设的良性方向发展。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取决于城市文化的特色,文化遗产是岁月沉积的产物,在与现代化发展的撞击中,受人们认识的滞后性或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遭遇排挤。这种时候,健全有效的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成为延续“城市之根”体现“城市文化”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必须辨认和把握文化的载体,如同冯骥才书中所说:“就好比北京的城市文化特征不是在故宫,而是在胡同和四合院里”。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
  城市公共艺术与广义的公共艺术的区别在于“城市”这个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是以城市为载体,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功能层面”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其中,在精神层面要表达整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集体思想,而在物质层面与城市功能层面则需要空间形态和功能特性相符合。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当代文化的艺术形态。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一种研究,能够从根本上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艺术品位,并能够引导一个城市文化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的最主要特点是:强调社会公众参与之下的艺术和社会审美文化的晋级,提高和改善公共生活环境的文化品质,使得艺术建设成为社区文化、城市形象和公众福利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艺术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设立于公共场所,提供由社会公众自由介入、参与和观赏的艺术形式。即直接面对非设定的、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或者有针对性的服务于特定地域或特定社区的公众。二是艺术作品具有普遍的公共精神,关怀和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情感;标示和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及精神理想。三是艺术品的遴选、展示方式及其运作机制体现其公共性。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毫不夸张地说,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精神层面上展现了一个地区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同时体现着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因此也是艺术与文化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够思考和让人感觉的城市。当然,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能够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城市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在城市的发展需要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有赖于国家政治和文化逐渐开放的大环境,以及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引进和民间文化往来;二是有赖于国内城市建设及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三是得益于艺术及设计教育为中心的一些大学及相关学术界、知识界、艺术界的推动。
  事实上,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大体可分为几方面的重要职责:一是城市印象的文化标识。城市给人最强烈、最直接的认识来自于它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尤其是那些典型的个性化的公共场所,公共建筑群和其中闪烁着情感和智慧光芒的艺术化景观;二是城市“经营”与文化消费。大众的消费活动和文化活动是城市发展的双翼,因此能够与公共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能够使之融入普通食品和社群的生活内容及生活方式之中的艺术文化,才可能真正在城市生活中塑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及其公共艺术;三是视觉传导与城市家具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及信息传导系统的设计与公共艺术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些设计中,对功能的要求、对文化精神和美学品位的关切,也是对人性和人情的关切。
  三、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载体的系统整理
  当代公共艺术的特征之一也是构成基础就是“公共空间”,因此对城市内具有承载力的公共空间进行梳理,是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系统构建的基础之一,对于公共空间的提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城市总体规划中:公共设施用地、文化娱乐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公共绿地、公园、广场用地、嬉戏集会广场用地、将这七个种类的用地收集整理成为总体规划性城市公共空间;第二,城市中公用建筑的梳理,其中包括:商场、剧院、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会展中心、车站、商业街等多种公共建筑进行标明,这些都是具有很高的公众集散能力的区域,也是能够产生小型公共空间的场所;第三,在对城市文化梳理的过程中,有些文化资源现状保持得较好,也有很高的综合评价,这样的区域应该在未来的建设中予以保留,或者具有成为公共空间的价值的区域,也应该在梳理的过程中进行标明。这就需要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公共空间的整理交叉进行。
  针对公共空间的整理需要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公共空间价值评价标准简述可总结为三点:一是公共空间本身或者周边具有重要的文化资源,其文化资源的评价成为公共空间价值评判的标准之一;二是空间是具有公众流动性,公众的流动的数量、停留的时间都是公共空间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三是空间本身具有可供公众活动的承载量,公共空间的尺度决定这一区域能够承载什么规模和类型的公众活动,而这些活动又决定了这个公共空间具有什么方向的评价。
  文化的呈现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一个区域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字、信仰、风俗、宗教、艺术、法律、道德和对物质世界及造物的认识等内涵。针对城市文化的系统整理应该从文化实体和场所的类别、特色、数量、规模、文化资质、影响度和分布状况,来评判一个城市空间中文化蕴涵的程度。根据不同角度和标准,城市空间中的文化实体和场地可以有多种不同分类:历史的-传统的;近代的-新近的;纯粹精神的-结合生活的;教育或者纪念的-游乐或者趣味的;宗教的-世俗的;依托自然的-人工创造的。
  为每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建立一个文化资料评判标准,通过直观的评价和统计,建立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资料库,每个文化信息点进行综合整体的评估,以此划分作为未来规划和使用的参考,同时也能够将文化资料的类型和性质进行详细的统计。
  四、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区域内公共艺术设计实验大体可分为三种实验类型:
  (一)大体量、主体性、在公共空间中心区域的设计实验,这种艺术作品是集中性、具有标志性的公共艺术设计实验。具有标志性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建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文化的带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到大面积的公共空间的开发,例如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小到一个建筑,例如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都能够为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带来发展的转机。
  (二)点状分散,集结呈网状分布的小体量设计作品,这是一种结合城市区域功能需要的艺术载体性设计实验,可利用的手法灵活多变,产生艺术影响具有连续性。这类公共艺术设计一般是具有功能性的,例如城市公共家具、导视系统、建筑周边宣传性公共艺术品等。由于这类公共艺术品连续性网状分布的特点,对城市品质的提高和城市文化的带动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特定方式结合特定设计主题的艺术表现方法。例如,波兰世界杯期间,以肖邦音乐为主题的,在主街道设定的音乐座椅公共家具设计。这是一种在特定时间,运用特定主题将功能与艺术形式结合的公共艺术作品。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574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