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城乡居民的共同努力。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难看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并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研究,使中国早日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文明意识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6日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拥有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我国的三农问题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粮食产量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部分地区的农村已率先达到小康水平。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不佳,部分地区污染严重。为此,必须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力争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建立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让广大农民朋友不仅享受到新阶段经济发展的成果,更感受到“美丽中国”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要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作为农村生产、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做到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到农民朋友心中,引导广大农民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以实现农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总而言之,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化道路,为此必须着力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对于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应顾此失彼,只追求生态建设而忽视农产品的产量。当前,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机食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因此,在全国很多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效益,大力提倡农民种植产量较低、附加值较高的有机农产品。一时间,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从表面来看,虽然有机农产品单位产量有所降低,但其较高的售价却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并且有机种植对于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对农田的破坏也更小,似乎这已成为实现农业生产 “生态文明”的快捷路径。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这条所谓的“快捷路径”似乎并不完美。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直至今天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仍高居不下,如果不顾现阶段我国对粮食的巨大需求而片面地推行大面积有机种植,那么这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存在潜在危害的。为此,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并不意味着片面地提高有机种植面积,而是要求我们摒弃传统农业生产中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合理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以确保农田的生态安全。同时,从保证食品安全性的角度来讲,要做到既确保农产品产量又兼顾农产品的质量,让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与提供安全可靠的放心粮并存。
二、正确处理好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在新农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其实质是改变农民朋友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脏乱差的居住环境。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广大农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整体环境水平较差,部分地区居民居住条件恶劣。总的来说,这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关系。目前,很多农民在农闲时节发展小规模养殖业,这对农民的增收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由于资金以及现实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畜禽舍都建在农民自家院内,这使得农民居住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并极易引起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因此,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整治的重点。当前,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抓好这一时机,在顺应农民朋友意愿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在农村开展转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破除各种陋习的科技文化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其正确地认识到生产生活方式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积极主动地建立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农村生态文明要求农民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观念,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来指导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人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因此,农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的强弱决定着未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即: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推动者,因此要想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仅仅依靠财政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到农民心中。只有广大农民都具备了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我国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才会获得长足发展,“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才能得以实现。
四、正确处理好农村人居环境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当前,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下大力气整治农村卫生状况,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一直以来,农村的卫生状况问题解决起来都很困难,这主要与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欠缺有关。为此,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工程。同时,也要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领导作用,设立村民卫生监督检查小组,对各家各户院落周围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制止农民随意倾倒垃圾等的不良习惯;二是提高农村地区植树造林面积,推进农村绿化工程进度。广大农村地区承载着我国绝大部分的森林资源,但由于连续多年的乱砍滥伐使得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林地面积逐渐缩小,导致林业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为实现生态农业打好基础。同时,也要推进村内绿化工程进度,营造出房前花团锦簇,村外绿树环抱的环境氛围;三是进一步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农村进行硬件建设。如:对主要街道村内小巷进行水泥(柏油)硬化,以及在村庄主要街道安装间距相当的路灯等;四是科学处理农村废物,鼓励农民修建沼气池,使人畜粪便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人畜粪便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所产生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对其不合理利用所致。为此在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用实用的科学技术对农业废物进行处理,使农业废料转化成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受祜,丁一.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2.
[2]王克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J].乌蒙论坛,2012.6.
[3]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2013.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