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58期/现代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4/11/19

作者

-

浏览次数

3934 次

网络经济与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
  
  提要 本文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中出现的反菲利普斯曲线现象(即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并存)及其存在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同时文章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并没有失去其效用,而只是网络经济的冲击使其失去了适用的前提和环境,从而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式,从动态的视角理解菲利普斯曲线有助于认识这种变化。最后,文章从网络经济对价格和就业等因素的影响上,对其进行了解释。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回顾
  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由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首次提出。起初,是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的历史资料,经验地推断在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罗在菲利普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成本加成的价格方程,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在此方程中,产品价格用成本构成的决定因素即货币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及成本加成率来表示,通过求导得出: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差。假设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不变,再结合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式,就得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
  整个60年代的经济发展实践验证了菲利普斯曲线。可是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打破了该曲线所描述的通胀与失业之间简单的替代关系。为此,弗里德曼等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引入“自然失业率”、“预期通货膨胀率”等概念,对早期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弗里德曼等人根据古典宏观经济学原理,推导出下面的等式:失业率=自然失业率-α(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0<α<1)。该等式表明,在短期中,预期通货膨胀率既定,因而较高的实际通货膨胀率会与较低的失业相关;但在长期,由于人们对即期的通货膨胀会采取适应性预期,所以,这将使预期通货膨胀率总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而失业则总会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也就是说,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只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由此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尽管对菲利普斯曲线还有一些分歧,但经过诸多经济学家的不断完善和修订,它已成为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失业和通货膨胀关系的一个经典理论。
  二、有关菲利普斯曲线在网络经济中的有效性的争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中出现了“两低一高”(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高增长率)的现象,即所谓的新经济、网络经济。由此,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效性的讨论,菲利普斯曲线中所描述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短期的替代关系在网络经济中是否还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并没有失效。他们从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前提、内涵、变化形式等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
  从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前提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负相关关系有下面两个前提:第一,经济增长引起失业率下降,而失业率下降导致货币工资率上升;第二,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体,从而是构成价格的主体,因此只有当货币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时,货币工资上升才会引起物价上涨,否则,货币工资变动并不会立即引起物价变动。然而,在美国90年代以来的经济中,以上两个前提都不存在,故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负相关关系不存在。
  从菲利普斯曲线的内涵上说,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置换关系而在于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勾勒。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出现的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现象并未否定菲利普斯曲线的价值,而只是其具体形式的变化。
  从菲利普斯曲线的形式上说,自然失业率的下降,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根据失业率=自然失业率-α(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0<α<1)这一关系式,在“自然失业率”下降的情况下,通胀率与失业率随着经济的扩张,可能会同时下降。而一旦“自然失业率”稳定,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就又会恢复,很多经济学家都持这种观点。
  从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过程看,总供给的有利冲击使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了向下的移动。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里,“总供给的不利冲击”会使总供给曲线左移,从而导致菲利普斯曲线上移(代表更高通胀和更高失业);同理,“总供给的有利冲击”使总供给曲线右移,而菲利普斯曲线相应下移(代表更低通胀和更低失业)。也就是说,通胀率与失业率“两低并存”。
  而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已经不适用的一派则从实际经济数据、网络经济的特点等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证。
  从美国1992-2000年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数据看(如表1示),菲利普斯曲线似乎已经失效。他们从网络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性、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全球化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他们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在网络经济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菲利普斯曲线也不例外。
  毫无疑问,从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看,确实不存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中所阐述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仅从此一点不足以说明问题,关键在于它在什么情况下成立、成立的时间、表现形式、从什么样的角度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等。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的破灭及2001年3月后美国经济的衰退,使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网络经济对经济影响的复杂性。从2001-2003年的数据看,尽管失业率相比以前有所提高、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但通货膨胀率仍然很低,这种现象仍然可以纳入到菲利浦斯曲线的分析范畴中。
  三、菲利普斯曲线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效性分析
  从上述两方的观点看,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存在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本身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而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的有效性,又涉及到网络经济的特点及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和影响。
  1、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认识。笔者以为,从一种动态和客观的视角理解菲利普斯曲线,有助于加深对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关系的认识。从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经验规律,是从一个国家一段时间的统计资料得出的,而把之推向其他国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很多经济学家都曾对其有效性表示过怀疑。从菲利普斯曲线的内涵上说,应该把它理解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短期替换关系,那么,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就存在多种形式。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会促使曲线向上或向下的移动,发生多种变形,就可能出现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从这种动态的视角理解菲利普斯曲线,那么目前关于其有效性的争论都可以归结到经济环境的变化上。从这个角度说,菲利普斯曲线本身并没有失效,只是网络经济的冲击使得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环境,从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2、网络经济中菲利普斯曲线形式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菲利普斯曲线形式,很大程度上源于网络经济的冲击。美国经济增长中,几乎30%的增长来自高技术部门,90%是由知识经济驱动的。在1996-2000年间,GDP年增长速度平均为4%,而IT产业的份额占到7%,年增长速度平均达21%,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尽管信息产业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它对经济各个方面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在整合各方观点的基础上,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之进行了解释:
  (1)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大大提高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因而减少了源于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不完全的"摩擦性失业"和源于信息不完全的“寻业的失业”,这使得自然失业率下降。同时互联网及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商务部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预测分析表明:1998-2008这10年间,全美增长最迅速的5种职业都和信息技术有关(信息管理人员、系统分析师、电脑维修专业人员、电脑工程师、其他电脑科学家),在此期间,所有行业新的就业机会预计将会增长14.4%,但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就业岗位预计将增长78.7%。
  (2)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使普通员工的地位下降,加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出现的企业制度的创新,使得美国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缓慢;同时新技术的涌现使美国劳动生产率多年来不断提高,大大减轻了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被信息产业发展而导致的生产率提高而抵消。在1989-2000年之间,在信息技术使用不密集的行业通货膨胀率平均3.0%,而在使用信息技术密集行业通货膨胀率平均仅1.3%。信息技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价格下降也对控制通货膨胀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表3示)。
  (3)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平衡受商品和服务市场中总体竞争的影响,依据在于替代品范围的扩大,会提高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变化空间的变小,使增长的需求自动倾向于限制价格上涨。同时从理论上说,竞争的加剧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使自然失业率降低。而网络经济中电子市场的发展,扩大了商品的替代范围,加剧了竞争,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变得平缓、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左偏移。
  (4)美国经济中,知识产品的生产占总产出的大多数份额,这正是网络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知识产品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成本结构使其表现出平均成本递减的特征,形成了规模报酬递增。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随着产量的扩大,生产的平均成本将会下降,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大降低。同时,生产成本的下降,使得总供给曲线发生向右的移动。这样就可以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价格的平稳甚至下降。
  四、小结
  从动态的视角理解菲利普斯曲线,其实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无效的问题。网络经济对经济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抛开这种前提不说,从信息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对竞争和总供给的作用等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而这些因素都可以从网络经济的内涵中找到。(□文/李立威)

参考文献:
[1]汪祥春 夏德仁:《西方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03
[2]大卫 范胡斯:《电子商务经济学》,刘悦欣 孙洪墨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U.S.Departement of Commerce.《digital economy 2003.http://www.ecommerce.gov
[4]U.S.Departement of Commerce.《digital economy 2002.http://www.ecommerce.gov
[5]行喜欢 王方华:《信息技术、供给冲击与新经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许学军:《边际收益递增与美国“新经济”中的反“菲利普斯曲线”现象》,经济评论,2002年第5期
[7]尹伯成 王文立:《新经济与传统理论》,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8]庄芮:《菲利普斯曲线在新经济中无效吗?》,经济学家,2000年第6期
[9]崔建军:《重新认识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经济学家,2003年第1期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39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