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微信公众账号因其特有的信息传播机制,成为知识精英、意见领袖最新的集聚平台。本文从推送机制、互动机制、分享机制等方面,探析微信公众账号兴盛背后的信息传播机制。
关键词:自媒体;微信;传播机制;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3日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流动
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最清晰的呈现,绘出公众平台的传播模式图有助于微信公众账号传播过程的分析。
(一)推送机制。如图1所示,微信公众账号信息流动的驱动,主要依靠推送机制。就微信公众账号而言,推送机制使其与用户互动频率增加;对于用户来说,推送机制使其能及时获取自媒体的最新信息。推送机制不仅影响微信公众账号的发展,也会给用户的心理造成正负效果。微信5.0版本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在用户手机端,订阅号被挤进二级页面,过多的信息骚扰被隐藏在文件夹里。当信息给用户造成负面影响时,微信公众平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户。(图1)
(二)互动机制和分享机制。当接受到微信公众账号的信息,用户会有三种行为:分享、互动或者不为所动,让信息继续前行的动力是前两种行为的发生。互动机制,目前微信公众账号经常使用的是这机制中一种功能,叫做“关键词回复”。在实际生活中,用户打开所有推送图文的可能微乎其微。因此,传播者要学会运用互动机制,提高账号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增加账号在用户面前的曝光率。分享机制,微信里称为“分享至朋友圈”或者“分享至腾讯微博”,它给微信公众账号信息继续扩散提供可能。如果“分享至朋友圈”,信息便大多限制在朋友、亲人、同学等熟人圈;如果“分享至腾讯微博”,信息便可以在微博转发机制下从熟人圈扩散到陌生人群。用户选择微信是出于操作简易、保护隐私的初衷,可“分享至腾讯微博”的功能则需要跨平台借以及公开隐私,显然它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用户更愿选择“分享至朋友圈”。
二、信息传播机制的特征
(一)私密性和安全性。如图1所示,微信公众账号的直接受传者都有各自的传播通道,虽然A1和B1因相似的兴趣都关注了这一微信公众账号,可却不会像微博一样暴露彼此的存在。另外,即便是亲密的联系人也无法知晓用户关注的账号。在不受外界评价和审视的环境中,用户可以自由的选择爱好,可以形成独立的自我观点。一切尽在用户的掌握之中,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对于环境的控制欲。微信是一个重视私密性和安全性的社交媒体,公众账号的信息流动机制也在不遗余力地避免用户隐私被他人窥探。相对于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可以给予更安全的信息环境。
(二)封闭性和有限性。各居其位的传播通道是隔离关系,它使信息在封闭环境下流动。如图1所示,假设受众A1和A2的朋友圈除彼此之外不存在重复,那么受众A1的信息则突破了圈与圈之间的壁垒。但是,在现实传播中这样假设的情况极少。很多时候,朋友圈A1、A2、A3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和相似性,不存在壁垒就没有了再次分享信息的意义。在充满强关系的有限的朋友圈里,相似的信息不会如无边无尽的微博一样发生病毒式的裂变。因此,朋友圈相对微博的信息量是少,可也同时避免了“信息重复”、“信息爆炸”的干扰。
三、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符合知识精英、意见领袖生存的交互空间。对于新鲜事物,年轻人往往热情高涨,学习适应也比社会中其他群体更强。年轻人是微信主要使用人群,同时也是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受传者。从知识需求来说,年轻群体更向往专业的并充满个性的信息,这一情况给予知识精英、意见领袖存在的必要。
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机制不仅影响信息流动,更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主动关注与主动推送,很好地连接了传播者与受传者。而在互动机制的助推下,传播者与受传者又变得更加亲密。对于用户,微信公众平台总是给予更多的权益。保证“零旁观”的独立、私密、安全,保证传播关系中的对等以及传播者刻板印象的淡化。因此,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机制是亲和的。这一点让微信公众平台最终成为稳定、和谐、亲切的传播媒介,让广大传播者和受众驻足停留。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攀.基于互联网的微信用户采纳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6.
[2]陈永东.微信至于微博:是互补而非替代[J].前沿,20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