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5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3

作者

□文/王世珍

浏览次数

422 次

银行业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提要] 内部控制失灵是造成最近一段时间国内银行业大案要案频发的直接原因。本文旨在分析银行业内控失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银行业;内部控制;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目前,全球银行业及银行监管当局都加大了对内部控制的关注,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若干银行机构产生大量损失的回应。不难看出,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行,换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类风险,防止案件的发生。据此,内部控制有效的银行具有很强的风险防御能力和控制能力,这样能从根源上避免风险案件的发生。
  一、内部控制失灵的原因
  通过对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大案要案进行分析,发现国内银行业的内部控制在五个环节存在较大缺陷,而正是这些缺陷造成国内银行业内部控制失灵。
  1、决策环节失灵。决策环节失灵表现在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内部控制独立性不强。首先,从根源上分析我国银行业在内控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均存在滞后性,而滞后的理论无法指导实践。我国目前大部分银行在内控对象上是补救型而不是预防型;在内控主体上是突出审计为主而不是常规审计;在内控程序上是单一程序而不是复合程序控制;在内控机制上是滞后的内控系统管理而非同步管理;其次,我国银行业内部关于内部控制方面意识薄弱,并且缺乏内控优先理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规模上一味地追求业务发展速度和规模,不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特别是在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在获得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对应内部控制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落后的内部控制与快速发展的业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局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内控独立性不强”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的根本原因,也是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大案要案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2、建设与管理环节失灵。建设与管理环节失灵表现在激励约束机制不太合理,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各家商业银行为了促进本行业务的快速发展,都制定了针对分支机构的激励考核机制。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其推出的激励考核机制基本上都侧重于对业务发展的奖励,而不考虑内部控制建设的情况,将内部控制建设让位于业务发展。可以说,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以“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管理思想,类似风险案件将很难从根本上杜绝。
  3、执行与操作环节失灵。执行与操作环节失灵表现在内部制度执行不力,道德风险普遍存在。各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基本上都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指导,重视了自身的内控建设,但内控失灵案件仍不断发生。根本原因是在于很多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执行这些内控制度时,只是流于形式。
  4、监督与评价环节失灵。监督与评价环节失灵表现在监督约束机制缺乏,内部稽核力量薄弱。国外很多商业银行大多都建立了比如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专门的内部稽核等针对关键岗位及人员的更为严格的监督约束。从我国情况来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往往是赋予关键人员特权,却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5、持续改进环节失灵。持续改进环节失灵表现在内部责任制缺失,责任追究不当。建立完善的内控责任制目的在于增加人们违法违规的成本,促使相关各方尽职尽责,认真执行各项内控制度。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内控失控的责任一般只处罚案件的当事人,并不追究有关内控负责人及部门的责任,从而为内控失灵提供了可能。
  二、完善内控体系的对策
  1、建立独立的内控体系,增强内控机制的决策能力。商业银行应加快对已经暴露的各类案件和潜在风险的总结研究,尽快建立在内控对象上以预防型为主,在内控主体上以常规审计为主,在内控程序上是复合程序控制,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是有效的制度执行和风险监控,在内控机制上是同步管理的健全独立的内控体系,增强内控机制的决策能力。
  2、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银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银行对员工的激励方法包括报酬激励、声誉激励、职位升迁等。其中,报酬激励不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可作为防止员工逆向选择的手段。
  3、完善用人机制,控制道德风险。良好的员工素质能够有效提高银行的效益,降低银行的操作风险水平。完善用人机制,提高银行员工的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银行招聘新员工时严把关,招聘具有良好素质的新员工;另一方面多加强对已有员工进行培训,以便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4、完善内部稽核机制,加强对关键岗位及人员的监督。保证稽核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完善内部稽核机制的基本原则。银行在进行稽核活动时要独立于银行的日常内控程序,这样才能保证稽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且要针对关键岗位及人员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督约束,比如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专门的内部稽核(审计),并保证其落实到位,而不是流于形式。
  5、实行人本控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人本控制的核心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保证素质;二是规范行为;三是激发潜能;四是道德惩戒。从现实来看,商业银行内控监督部门对银行的现场检查和风险查出要做到“三铁两见”。“三铁”即现场检查铁面无私、落实问题铁证如山、行政处罚铁案不翻;“两见”即每一次检查都要见人、见钱,并把处理人放到主要位置。商业银行只有这样做,才能把制度缺陷带来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进而有效防范商业银行人员的道德风险。
  (作者单位:河南省财经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康德磊,赵定涛.基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况.国际金融研究,2007.2.
[2]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成因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5.7.
[3]姚伟.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上海投资,2008.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64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