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分析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归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归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地方高校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应用型人才,关系到地方高校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他们承担着高校60%以上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是学校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讲,青年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各种压力是否适度,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是关系到当地经济、文化、教育事业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当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的一些调查和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近五成的青年教师身体上处于亚健康状态,许多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会经常出现容易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反应,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据调查,亚健康教师的共同特征是机体虽然无明显疾病,但身体素质低,抵抗力差,甚至已有不同程度的种种疾病隐患。
(一)职业倦怠。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压力条件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消极、悲观等负性情绪的滋长,在行动上往往对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缺乏热情,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陈旧,对科研缺乏兴趣,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工作态度消极,得过且过,但常常又不安于现状,认为工作按部就班,缺乏挑战与刺激,打不起精神,觉得这样的工作难以体现自身价值,总想着找机会换份工作或是岗位。其结果既影响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又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际关系的隔阂。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一般独立性较强,富有竞争性,在待人接物方面正义感强,但往往会不顾别人感受,遇到不顺心的事甚至会当众发脾气,对有些事不愿迁就,容易被他人误解甚至排斥,这就造成青年教师厌倦与同事、他人交往,形成的一定交往障碍,往往表现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表现为孤独、我行我素,并且喜欢攻击别人或是退缩、冷漠等。这种人际关系方面的隔阂,既阻碍了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也影响了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
(三)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据调查,地方高校不少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易疲劳、体力不支、身体免疫力下降,甚至表现出一些疾病的前兆等,而青年教师更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严重心理负担,常常导致他们出现诸如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的反应,甚至导致思维不灵活、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极大地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的教学工作,对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归因
(一)社会外部环境。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不断发展对高校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求这个群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等,这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由于大多地方高校地处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缺乏,而现任青年教师理所应当成为地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先进理念的传播者。而且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在工作中还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社会模范公民、家长代理人等角色,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较知名高校教师受到更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期望和要求的约束,容易产生角色冲突,这让他们常常感觉疲惫,从而陷入无所适从的苦恼,这也与他们不高的社会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了心理冲突与心理压力。
(二)学校内部因素。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职称较低的青年教师往往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科研方面,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均有量化的考核标准,对于教师职称评定与年终考核及津贴发放直接挂钩,年青教师由于工作时间不长,科研积累少,申报各级各类课题与发表论文均对青年教师造成了很大压力。在社会服务等其他工作方面,学校也有一定要求与考核。另外,很多地方高校考核考评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相应激励机制,致使部分青年教师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如学校的重视科研忽视教学等制度,致使青年教师一方面不愿意上课,又不得不去应付上课等等,不仅挫伤了部分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还给青年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与压力。
(三)教师个体因素。青年教师思维开阔、敏捷,朝气蓬勃,有抱负,不墨守成规,自我期望高,但情绪起伏大,易偏激,争强好胜,对困难和挫折估计不足,这一年龄段的年轻教师对各种压力有时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困扰。在同样的环境和压力下并不是每个青年教师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的压力应对方法反映了部分青年教师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如有的人乐观、自信、勤奋、豁达,有的人悲观、自卑、懒惰、狭隘等等,前种个性的人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心理落差小,为人处事也合理得当,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但后者则相反,不能正确排解压力,小则影响工作,大则影响健康,严重的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三、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经济收入,努力解决教师群体的突出问题,如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帮助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等实际问题。另外,切实采取措施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等,全社会要切实关心、支持、配合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不要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将教师职业神化,认为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教育“完人”形象,而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有各种现实需求,能力也是有限的。这样来减少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避免倦怠的出现。让他们在一个被尊重和理解的社会大环境中工作,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减轻其心理压力。
(二)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工作机制。学校在维护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方面有着重要职责,一方面学校应该对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应该关心教师的个人生活,协调并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可能满足他们在生活条件方面的基本需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在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上,要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要给予关爱和指导,要通过考核评价激发青年教师更高的工作热情;在职务职称的评定、聘用以及津贴分配等方面,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评定、聘用与考核方法要合理科学,不能挫伤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青年教师在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在互信、沟通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另外,学校应该关心和正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如邀请专家为青年教师做讲座或是有关研讨会等,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三)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心理学家薛利曾指出:“完全脱离压力等于死亡”。因此,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激发个体工作、生活的积极性,促使个体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创造能力。但过大的压力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个体应该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首先是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即正确认识自我,并根据现实环境不断调整自我认知。要根据现实环境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与理念,客观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个性特点,这样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避免为自己涂上过于“理想化”的色彩。其次是调节情绪,学会减压的方法,如宣泄法、转移法、升华法等情绪调节方法,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主动积极地应对各种压力。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满新等.区域性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云梦学刊,2004.1.
[2]唐华生,何霖.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2006.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