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5期/劳动/就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7/23

作者

□文/尼雅琼

浏览次数

388 次

山东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冲突
  [提要] 山东省人力资源在分布、结构、整体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均衡,这种现状与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冲突。这种不均衡制约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制约着人力资源配置和发展。山东省人力资源只有在打破这样的不均衡中完善各项机制和机构建设,最终实现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目标。
  关键词:人力资源;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30日
  一、山东省人力资源现状
  (一)人口数量较大,地区差异较明显,导致山东省现有人力资源规模虽大但分部不均衡。山东省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力资源供给总量也随之持续扩大。人口普查显示,山东省人口分布不均,2000年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鲁西南密度较大,枣庄市密度最大777.2人/平方公里,在人口密度大于62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中东部地区有3个,分别是济南、青岛、淄博。西部地区有5个,分别是枣庄、聊城、泰安、济宁、菏泽。东部地区的东营市人口密度最小——226人/平方公里,东部地区的临沂、潍坊、烟台、威海、日照人口密度也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人口分布上明显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规模大,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是山东省人力资源的现状之一。
  (二)人力资源产业构成趋向合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合理化的进程较慢,明显滞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会不断地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产业,在人力资源吸收和利用上应该占有绝对的比重。目前,山东省农村人口比例还很大,所以山东省人力资源大体上看仍是传统的“一二三”结构,虽然人力资源的产业结构正在优化之中,二三产业的人力资源数量正逐年增加,但根本上还没有占据优势,人力资源优化的速度过慢,这和本省的产业构成格局调整速度是很不相称的,存在滞后性。山东省是传统的农业省,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都从事着农业生产活动,工业化水平虽然有了飞速发展,但是主要的人力资源还集中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中。在山东产业改革调整中,这一部分人力资源虽然逐步向二三产业流动,但是由于基数较大,导致其转变的速度没有办法适应产业调整的速度,体现出明显的滞后。
  (三)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这为人力资源的优质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省内受教育水平不均衡问题也很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同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由975人上升到3,33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7,140人上升到11,03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由25,182人上升到36,634人。由此可见,山东省的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正逐年提高。虽然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山东省人力资源受教育的程度还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四)人口流动加速,但人口流动的趋势比较集中。人口的集中流动推动了人力资源的流动也趋于集中。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到2000年为止,山东省的迁移流动人口总量达891.18万人,其中省内的县、市区内的迁移人口有869.33万人,占了总迁移的97.5%,省区际间的迁移流动人口有21.83万人,占了总迁移流动人口的2.5%。说明迁移流动人口以区内为主。
  二、山东省内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
  首先,山东省内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山东省内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二是在山东省内逐步消除区域之间的经济屏障,建立统一市场。其次,山东省内的区域经济和谐发展,要利用各区域不同的优势,做到分工明确,取长补短。政府必须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各级政府作为地区经济的管理者及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就必须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再次,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山东产业结构和协调地区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更好地推动发展。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地域分工,由于各地域经济要素存在的差异,致使不同地域在发展不同产业或生产不同产品方面具有不同优势,只有各地域在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才能使省内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趋向最大化。同时,地域分工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它会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随着供给条件的变化而变动,各地域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分工形式由产业间分工逐渐向产业内分工转化,最终实现全省经济一体化。
  三、山东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本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冲突
  冲突一:人力资源数量分布不均衡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增长的反差。据统计,山东省2000年人均GDP在2,000美元到5,000美元范围内的有济南、淄博、青岛、烟台和莱芜。1,000美元到2,000美元的地市最多,分别是日照、临沂、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潍坊。总体来看,在2,000美元以上的有东部地区的7个地市,除莱芜市外,西部地区的地市都在2,000美元以下。结合前面山东省的人力资源总体呈上升不平衡,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因其本身经济优势和教育优势,使得大部分人力资源都集中在这些区域中,人力资源水平较高,他们带来的是这一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所以,这种增长是省内人力资源指标的增长,很显然是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一体化目标。
  冲突二:人力资源在一二三产业结构中合理化的速度较慢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反差。目前,山东省产业结构的顺序为二、三、一,可见这种反差是明显的。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在产业调整中最终达到第三产业主导化、中心化,过多的人力资源正在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这显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矛盾,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冲突三:人力资源的教育水平不均衡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反差。人力资源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受教育的程度,高学历人群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在实践中很容易通过再次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培养出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在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有着很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复杂的经济形势,是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需求。从受教育年限上的不平衡可以看出山东省人力资源质量在整体上还很不均衡,受教育程度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就人口文化素质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所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远远大于较为落后的地区。
  冲突四:人力资源流向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反差与冲突。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是建立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山东省的人力资源状况,除了本身具有的地域性差异外,还具有流动集中性的特征。省内很多发达地区以自身具备的各项优秀条件正吸引着大量的省内优秀人才涌入该区域,这就造成了该区域内的人力资源过量的情况。
  四、解决山东省人力资源现状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反差与冲突的几个突破口
  第一,提高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建立广泛的基础教育体系。尤其保证省内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该区域内的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进一步降低文盲的比率。另外,在此基础上,在发达地区应建立制度鼓励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科技和农业技术人员,从基层提高该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同时,在欠发达地区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到该地区发展,为人力资源回流提供动力和方便条件。
  第二,促进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力资源向第三产业流动。在促进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前提下,要加速农业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农产品的商品化;鼓励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力度;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建设,方便农民群众与外界的沟通。在城市地区,要根据产业传统,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建立产业群。只有将产业做大,才能吸引人力资源,特别是吸引人才资源。
  第三,鼓励对不发达地区的投资,加快产业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力资源的交流和回归。
  综合来看,山东省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发展与山东省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反差和冲突,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反差和冲突,把反差和冲突看成是促进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的动力,通过解决这些冲突来完善山东省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促进山东省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尚海.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北方经济,2008.
[2]林成策.山东省人力资源现状特点及开发对策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819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