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农村信用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与改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创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文明守信的和谐新农村,对于实现我国金融业的良性发展,加快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征信管理;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6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对于资金投入,我们不可能全部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金融资金应该成为支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农村居民发展经济,需要的是资金以及懂得如何取得信贷资金,但金融部门的资金投入有赖于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因此,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提升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健康的农村社会信用氛围,有利于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1、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推动现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有着悠久的信用历史文化,而由于基本的信用制度保障长期缺乏,使得在现代的中国城乡,社会信用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忽略构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传播信用知识,普及征信教育,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思想观,从而建立基本的农村信用体系,对于树立健康的思想风气,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提升现代新型农民整体素质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于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现代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向广大农民传播积极的信用文化,使之形成强烈的诚信意识,培养“有借有还”的契约式信用行为,这对于加快诚信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3、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的形式之一,农村商品的流转、资金的流通都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持。如果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信用缺失、随意拖欠贷款、金融交易主体之间相互不信任这些问题,就会使农村乡镇企业和农民面临极大的信用风险。所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支撑。
二、当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为加快农村信用信息体系的建设,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为加速提高征信服务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覆盖面,采取了多项举措以改善农村的信用环境,因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截至2007年底,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覆盖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级信贷营业网点,为1,331万家企业和其他组织以及5.9亿自然人建立起了信用档案。其中,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覆盖全国各级农村信用社,大部分农信社也实现了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联网运行。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该数据库正式运行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数量有了显著增长。201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共计6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全年增加8.2万亿元。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约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高出其他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5%,连续三年涉农信贷投放增量高于上年。主要金融机构以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村镇银行、财务公司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14.5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全年增加2.39万亿元,同比多增1,489亿元;农户贷款余额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全年增加4,999亿元;农业贷款余额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全年增加3,103亿元,同比多增648亿元。截止到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经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计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已减少至1,686个。并且,我国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到2012年末,中央财政已经累计向全国2,249家农村金融机构拨付补贴资金,共计36.21亿元,从而增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调动了金融机构到偏远地区设立网点、拓展服务的积极性。另外,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61亿元,带动参保农户7.6亿户,提供风险保障2.7万亿元,撬动比例超过70倍,为及时恢复我国农业再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不言而喻,该数据库通过向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为其防范信用风险、加大农业信贷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建设良好的农村信用信息制度,其难点和重点集中在农村征信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比较缓慢,收集农民个人非银行类的信用信息难度较大,而已收集的信用信息入库情况以及信用信息共享情况也不容乐观。并且,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发展状况呈显著差异,而以此引起的农村地区信用信息匮乏又会影响到金融经济资源在农村的配置情况,这已成为限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严重阻碍。当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农村信用体系基础薄弱。有少数的农户、个体户以及乡镇企业,在获得贷款后便采取不办理现金入户手续或不与行社往来等手段,恶意逃避银行债务。而且,自20世纪以来,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制度不规范,一些逃贷、骗贷主体并未得到应有惩罚,这导致在农村中存在着“逃贷、骗贷是本事,贷款不还是能力”的不良风气;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通常设定为,“顾客是上帝”和“利润最大化”等等,而要求客户提供相关的信用信息可能会失去存款来源,所以信用信息采集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信贷支农的主体为农村信用社,而2006年才形成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联网,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农村信用社存在信贷关系的农户,其信贷数据的更新与报送存在着较长的时滞问题,一些历史数据因数据项不全不能登录征信系统。所以,农户与乡镇企业的信用信息还无法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全面采集与全面查询。许多农民认为自己不涉及贷款,征信工作与自己无关,而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以使得支农信贷资金的投放效率大幅降低。
3、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成本高、风险大。目前,农户贷款机制相对落后,而农户小额信贷“额小面大”,因此只能通过信贷员进行逐户调查、逐笔审核来搜集相关信息,造成信用信息采集效率低、成本高,农户贷款满意指数降低,信贷潜在风险上升;随着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化、信贷需求多样化以及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农户联保贷款已不能满足要求;乡镇企业若需要抵押贷款,却由于小企业符合相应条件的抵押物普遍缺乏,加之抵押登记的中介费高,抵贷资产处置费高、变现差而面临推广困难的难题。
三、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1、以基础建设为落脚点,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覆盖面。首先要加快农信社并网步伐,建立健全农户的信贷档案,积极配合非银行机构的信息采集工作;其次要规范农户信用等级评审制度,不断完善农村投融资信用保障机制;再次要加强与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扩充《信用报告》使用范围,逐步使《信用报告》成为农民的“信用身份证”。
2、加快信用立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信用立法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明确央行的征信管理主体地位,向征信机构提供必要的信用信息、消除信息壁垒是有关部门应履行的义务。而工商、税务、人事、统计等部门所储存的大量信用信息都未公开,使得征信系统所需的非银行信息搜集面临阻碍,从而现有的信用信息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二是要设置开放各类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和权限,使得信用信息数据可以正常使用。例如,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服务系统,除《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外,缺乏其他相应信用信息的披露办法,信用权利界定模糊,导致信用信息难以公开使用。
3、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首先要通过财政投资、企业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和农业贷款担保基金,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提供社会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县域内农户以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其次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协调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之间的关系,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连飞,张秀平.征信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华北金融,2007.5.
[2]张智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3]人民银行.2012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211451b6edb6f1aff001f29.html/2013.1.2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