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6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4/8/20

作者

□文/王维华 王梓林

浏览次数

346 次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探索
  [提要] 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选择重点建设专业,探索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总结专业建设中“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努力提升专业服务支柱产业能力。
  关键词:专业;校企一体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教研究中心2013-2014年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开放型办学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研究”(C2013C002)和2009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009B51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3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坚持依托区域经济产业优势,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土建专业抓住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量需要的机遇,按照“依托产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建设思路,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明显的突破。土建专业联合黄冈市建筑行业、主要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校企合作理事会;为了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学校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与黄冈的国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吸引黄冈市19家优秀建筑企业参与,组建山河鲁班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共同制定规章制度,解决了企业参与教学、教师互聘互派、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关键问题。真正形成了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大大提升了学校专业服务区域支柱产业能力,既为黄冈建筑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迅猛发展的黄冈建筑业又促进了学校发展。
  一、专业支撑产业,围绕产业发展开发新专业
  专业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又催生了新的专业。团风县从“中国中部钢结构生产基地”,升级为“中国钢结构生产基地”,钢构产业发展成为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满足黄冈钢结构产业发展对钢结构人才的需求,学校在为团风纲构企业联合培养员工的同时,2010年学校开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新专业,与落户黄冈的湖北鸿路钢构、辉创重工等12家钢结构企业合作办学,成立“团风钢构”班,为黄冈钢结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建筑校企合作理事会
  黄冈市政府将校企合作作为促进黄冈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市政府出台了《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黄政发[2004]28号)、《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意见》(黄政发[2008]24号)和《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黄政发[2012]18号)三个文件,始终将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等作为促进黄冈建筑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校是黄冈市建筑业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黄冈市装饰装修协会副会长单位。学校将校县对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模式。2009年学校与团风县签订校县合作协议,建筑学院对接团风县,土建类专业全面融入到“建筑之乡”团风县建筑、钢结构产业中。
  2011年,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理事会由黄冈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及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25家黄冈市建筑龙头企业组成,搭建起土建专业校企合作平台,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原则,形成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
  三、建立山河鲁班学院,创新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新机制
  为了探索以校企合作推进办学体制创新,学校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与黄冈的国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吸引黄冈市19家优秀建筑企业参与,组建山河鲁班学院。山河鲁班学院实行董事会制,在组织架构上,山河鲁班学院除设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外,还设有“建设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部”、山河集团研发中心、大别山地区建设人才研究室等。相对独立的山河鲁班学院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组织实施教书育人、企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等一系列工作。山河鲁班学院的建立,将校企合作从浅层次推向校企一体,实现校企双方三个层面的融合,即文化层面的融合、管理层面的融合和人才培养层面的融合。
  四、培养企业满意人才,激发企业深度合作动力
  建筑学院依靠实力强大的合作企业,全面实施订单教育人才培养,如工程造价专业,由黄冈工程造价管理站牵头,联合黄冈12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8家施工企业,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专业+行业+企业群”的校企合作模式。自2007起连续举办了6届工程造价专业订单班,订单学生由工程造价管理站组织考核,企业最后面试选拔,人才培养方案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确定、教学团队由学校优秀教师和企业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造价工程师组成,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成绩考核以实践技能为主。目前,学校土建类专业实现订单人才培养学生超过30%,如土建类就有“山河班”、“宏鑫班”、“长安班”、“嘉禾班”、“新博班”、“东晟班”、“楚通路桥班”和“法雅班”。一批批订单班学生到企业后的工作业绩让企业非常满意,如毕业刚满2年的刘军同学就担任山河建设集团武汉万科城项目负责人,企业深深感受到校企合作是在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企业对合作办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少合作企业还将本企业的本专科造价毕业生送到我校再培养一年再用。
  学校努力建设成为黄冈市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中心。据统计,黄冈建筑企业近1/3的技术骨干来自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近5年,每年为黄冈建筑企业输送毕业生800人,为黄冈建筑企业培训员工2,000人次。学校与市住建委组建黄冈市建筑节能推广中心,近2年教师参与企业工法编制12项,帮助山河建设集团等企业实施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仅2011年,学校专任教师主持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工程预结算、地形图测绘等150余项,18名教师担任黄冈市建筑工程招投标专家评委和黄冈市工程系列中级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黄冈市房屋建筑施工图审查机构技术负责人由学校建筑结构课程负责人兼任。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专业建设成果显著
  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8年列为国家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该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工程造价专业2010年为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列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土建专业重视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区文化融合,近3年来,行业、企业、学校每年共同举办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鲁班文化节,共同举办一次黄冈市家装博览会,共同举办“建设之光”文艺晚会。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校县对接、校企合作、三赢共进”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多层双向融合”的高职教育模式。学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举社会服务旗,建校企合作桥,走工学结合路,确立了“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使企业在合作中发展,学校在合作中前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现了企业、行业、学校、政府四方联动,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学校土建专业密切为黄冈建筑业服务,通过学校、企业、行业、政府深度融合,让土建专业建设接地气,产业发展有支撑。经过多年合作发展,实现了学校土建专业与黄冈建筑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六、职业教育发展应随产业发展升级
  团风县钢结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集群发展之势。钢结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现有上市公司鸿路钢构等52家钢结构企业,年产能80多万吨,初步形成以钢结构研发、制造与施工的产业集群。2012年团风县又被中钢协授予“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钢结构产业被湖北省政府连续5年列入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2011年团风县还被中国建筑业协会授予“中国建筑之乡”,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了149亿元,2011年黄冈市建筑业实现的增加值占黄冈市GDP的比重达到8.13%,钢结构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建筑业特色优势产业,是黄冈市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黄冈市建筑业产值年均增幅33%,“十二五”又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随着我国产业调整转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必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创新,加快建立产教融合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步规划制度;行业部门要制定与产业发展规划配套的人才同步培养计划;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Z].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3.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3]《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092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