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弟子规》1080个字,本是启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弟子规》阐述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集中了中华文化的大成,每个公民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更需要学习《弟子规》并付诸实践,以养成浩然之气,真正做好人,当好官。
关键词:《弟子规》;领导干部;修身;君子人格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7日
“君子”是中国哲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仅次于“圣人”。“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君子在这里不是阶级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成熟,是指精神的修养。在这里,君子已不是一个人的身份标志,而成为一种道德评价。君子是外在风范和内在品质的统一体,是道德在人身上最高境界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君子人格”已被赋予现代的色彩和内容。但是,这些积淀在文明最底部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由此而推导的善良行为规范,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石。
《弟子规》就是中国文明的基石,传统文化的根,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所流传下来的精髓,直接传承了孔孟先贤的学说,是一本教人如何待人处世之书,其核心思想是孝悌谨信仁爱,它是养成君子人格的根基,是中国人理想人格追求的目标。
一、启蒙养正宝典《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是依据古代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弟子规》总叙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规》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前六项主修课,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辅修课,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则孝。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孝道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时时想到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就是尽孝道。这是做人的根本。通常说的“百善孝当先”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心不开,百善开不了。
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出则悌。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长幼有序、敬老尊贤、文明礼貌。悌道就是一种恭敬心,用对自己家里长辈的恭敬心,用奉事自己父母的心来对待一切的长辈。正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由此可知,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这种就是爱心,而爱心的原点就在于孝心。《孟子•尽心章句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说的就是能够对待父母亲尽孝,在家里行孝悌之道,他就能够对社会大众百姓有一种仁爱之心;再进而展之,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对一切的众生都爱,由仁爱到博爱。
学生主修的第三门课:谨。谨是指行为上要谨慎,为人严谨、不可以放任;慎乃为人处世的准则。谨文特别关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比如每个人都要珍惜人生的宝贵时光;每个人穿衣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要干净整洁,不能邋里邋遢;对饮食应有节制,不能为了面子而攀比吃穿,或奢侈浪费、暴殄天物或挑三拣四;青少年不可以饮酒,酗酒乱性丑态百出;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站立时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问候他人时,要真诚恭敬;借人东西要还,做事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但绝对不轻率。“谨”要求每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时候要小心谨慎,要接受社会规则的约束,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千万不能无所畏惧,千万不能放纵自己,这是儒家对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谨”特别重要的是,要求一个人有所不为,要求一个人言行慎重,勤勉修身,要经常自我反省,对别人要礼让、恭谦。
学生主修的第四门课:信。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诚就是真心实意,信就是诚实不欺。“信”教导每个人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诚信为先、讲求信用;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虚伪奸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阿谀奉承等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除掉;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知道的事还没有真实根据,不要轻易乱传;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要轻诺寡信,否则容易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教导每个人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如果发现自己有错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信”要求为人要真诚、要讲究信用;要努力治学修身,重视道德、学问、才能、技艺四个方面的修养;才能成为谈吐儒雅、言而有信的人。
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泛爱众。泛爱就是博爱,这是指交友原则。强调的是与朋友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泛爱众”开宗明义就诠释了博爱的深刻内涵:“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只要是人,皆须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泛爱众”,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事情,必须从培养德行入手。“泛爱众”教导人们: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一个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自己有才能,不能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别人有才能,应当学会欣赏,而不是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不要谄媚、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傲慢无礼、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要珍惜友情;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朋友之间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应当多予少取,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泛爱众”告诉我们要有爱心,要博爱众生、关怀苍生;博爱是一种智慧,德行的修养是善心修成的根基;善心的修成将在博爱中体现。
学生主修的第六门课:亲仁。亲是亲近,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因为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跟着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慈博爱之心的人却很稀少。如果真正出现了具有仁慈博爱之心的品行高尚的人,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仁者说话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反之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亲仁”告诉我们应当亲近那些有仁义道德的人,向道德品格高尚的人学习,这样才能做到仁者无敌。
学生六门主修课外的辅修课程:余力学文。余力学文,文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说的是除了以上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六门主修的课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辅修课程。
《弟子规》1,080个字,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弟子规》阐述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集中了中华文化的大成,每个公民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更需要学习《弟子规》并付诸实践,以养成浩然之气,真正做好人,当好官。
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读读《弟子规》
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君子”的挺立与“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但是,人们仍然看到自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每两年在“公民道德宣传日”进行一次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活动;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感动中国》节目,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其中有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有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有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有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做出突出贡献;有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有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全国道德模范与“感动中国”人物的涌现,这难道不是古代君子人格的再现吗?
中华民族有一个光荣传统,自古以来,每朝每代都十分重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开篇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个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提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视角看,把它的整体结构及内涵用古人自己的话概括为“内圣外王”四个字。意思就是以内在道德修养,去为社会人群做事业;最高应达到“圣人”的境界,去做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所以,将做人、做官、做事深刻地统一起来,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为此,它提出的一整套的理论和规范,对我们领导干部做人、做官、做事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说:“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这一论述,是在总结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把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到对领导干部树立“三观”教育的高度,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补补《弟子规》这一课。先学会做人,遵守孝悌之道,做好合格人子,合格父母。一个善事父母、善待兄弟姊妹的模范,一个善于教育子女的模范,就一定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遵守友道,诚实守信;善交良友,就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遵守为人处世之道,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爱天下大众;就能干事,干大事。如果一个人通过修身具备了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独立的人格、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不媚、不骄、不乞、不怜;堪称做人有品位,有气质。而做官,要以做人为基础。为政以德,修身正己,官德品行,立身之本。人可不仕,仕必守德,德之不修,官之难任。为官从政,为民掌权,当为之于民,情之于民,利之于民。
总之,为官者,应当牢记宗旨,不辱使命,恪尽职守,建功立业。公道正派、清白做人、踏实做事、勤学善思四者互相依存,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作者单位:中共漳州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风娟.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M].内蒙古出版社.
[2]任登第.领导干部不妨读读《弟子规》[N].北京日报,2009.7.20.
[3]沈栖.做人要讲“君子人格”.东方网,2012.1.31.
[4]朱熹,陈戍国.四书集注.岳麓书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