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能,确保行政任务完成和国家财产安全完整以及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为此,改革当前预算管理体制,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监控手段,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管理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途径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9日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特点及管理现状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特点。第一,构建固定资产形成的实际成本直接列入当期支出,其原始价值同时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反映,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来源,在通常情况下,两者的金额一致;第二,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减值准备,在报表中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第三,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行政事业单位以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等项目的基本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规程进行会计核算。基本建设工程发生的建设成本支出,不作单位支出核算,只在项目完工并交付使用时才增加固定资产;第四,不反映对外转出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与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确认价值之间的差额。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固定资产管理界定宽泛,管理制度不健全。常规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中对固定资产作出了使用年限与单位价值的界定,并对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其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规定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围就宽、面就较广。国家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比较零星分散,一直没能形成完善的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体系。由于有关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约束不力,单位随意处置资产、低价拍卖或变相转移资产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固定资产报废,由于没有统一的配置标准、使用年限和报废监管制度等,无标准去界定是否应该报废,尤其是医疗设备、电子设备和电脑等专业设备,这给在审批过程造成一定的困难。
2、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健全。固定资产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有固定资产相差甚远,核算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客观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固定资产的计价不准确。单位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完整,设备购置往往不包括运输、装卸、安装等费用;对改建、扩建的建筑物所发生的增值费用,也不计入相应的固定资产账户中;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固定资产借款利息及有关费用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记入当期事业支出,违反了借款利息资本化原则;第二,没有建立折旧制度。近年来,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的讨论日益成为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核算方式存的弊端,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务管理相违背,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原值与现时净值相差越来越大。
3、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调剂效率低,社会化利用程度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现阶段随意购置、重复购置、轻视管理的现象普遍盲目追求“小而全”没有统筹规划部分设备无序增加许多固定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占用上存在的“苦乐不均”和无力把闲置资产“盘活”的状况是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重复购置、国家拨付的行政事业费一增再增,但仍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管理好这部分资产已成为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
4、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推行缓慢。如何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作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各地都十分重视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在建设中存在种种困难,造成推行缓慢。一是固定资产信息系统数据量大,数据在计算机内保存时间较长,并且要保留必要的审计线索,即使是已经淘汰的固定资产资料也要有所保留。所以,在建设初期,数据采集上工作量大、困难多;二是数据综合查询的要求较强,对电算化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高,缺乏软件、硬件操作能力都较好的财务人员;三是计算机环境下,风险防范的类别及成本相应增加。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和明确领导管理体制与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结合实际及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相关配套办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调剂、评估、产权登记、清查、收益和信息化管理分别作出明确规定。第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及时、系统、全面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数量核算和金额核算,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总量、结构、存在状态以及增减变化情况;第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每半年应对一次账,盘点一次,以便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对于清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应查明原因,追究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责任,以严肃财经纪律。同时,编制有关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按管理权限报经相关部门批准后,调整固定资产账目;第三,建立统一的资产配置、处置、审核管理机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把好固定资产的入口和出口关,减少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二)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1、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现行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其出发点仍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由国家拨款形成的,但是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拨款部分占事业单位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也有所变化,不再单纯的依靠拨款,而是会更多的动用自筹资金、事业盈余,原有的核算方法和核算科目的设置已经不能符合现实的要求。因此,可以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置固定资产可参照企业会计一样,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相关资产类科目。
同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替代收付实现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核算科目上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以计提的折旧基金代替修购基金。这样可以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予以资本化,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计提折旧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既可以在账面上一目了然的掌握本单位的净资产情况,又可以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将每月计提的折旧作为费用计入有关成本和支出,并从相应的收入中得到补偿。
2、科学划分经营性固定资产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并进行分类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固定资产是投入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中,承担资本积累功能的资产,是以保值为基础,增值为目的的资产;而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是承担较多社会功能,不直接参与商品生产和流通。对这两类不同的固定资产,应分别进行科学划分,并分类核算: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固定资产改按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核算,按其投向行业的会计制度执行,使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固定资产也像企业那样计提折旧,并在预计发生减值准备时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使账面上所反映的经营性固定资产价值贴近实际,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比较真实。
(三)加快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
1、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能够允许行政事业单位完成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核查、登记、申报、查询、分析、统计功能;能够完成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出租、出借、捐赠、报废、调剂等全过程管理;能够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据,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信息整理、查询、分析、汇总等功能。依托系统的核查、查询、分析、统计、审核、处置等功能,可以按单位、按区域、按部门、按资产类别、按对应口径等多条件复合查询资产信息,做诸如资产指标、类别统计、人均指标等相关分析,促进资产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2、做好全程监管,提高管理效率。固定资产信息管理过程从登记、领用、使用到变更、评估、处置,贯穿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整个生命周期。财政部门可以随时查询各单位资产信息,各单位也可以查阅财政部门通过系统发布的最新政策、文件、工作计划、工作任务、通报等信息,并通过财政部门授权查询其他单位资产信息;财政部门和资产占有单位依托系统管理功能可以实现网上互动办公,对资产配置、处置等实行网上申请、审核、审批,而且环环相扣,形成链接,使资产管理决策的科学化、高效化、统一化得到有力保障。
3、加强人员培训,为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提供必要保障。固定资产信息化是一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工程,需要复合型人才来组织并承担有关规划、设计、实施、运作等复杂工作。要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必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和运用技能。一是管理人员要认真钻研学习信息科学技术,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以适应资产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更加需要管理人员加强信息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数据库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了解各种信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灵活地把握资产管理软件的功能,更好地满足管理的需求;二是通过以会代训、专家讲座等形式,组织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培训。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张红.构建新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农业会计,2005.9.
[3]财政部教科文司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问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