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辽宁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科技创新、需求变动、对外贸易、制度安排是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本文就其中的需求结构对辽宁省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高收入水平、调整收入结构,促进需求结构的升级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是由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在经济发展初期,自然禀赋决定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势和方向,如建国初期辽宁省的产业政策就是基于当时的自然资源状况,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程度加深导致各种资源在地区之间转移成本减少,自然禀赋在产业结构转换和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取决于产业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产业供给与该地区资源状况有关,它决定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可能性;产业需求与需求结构、消费水平有关,它决定了一定时期内该地区产业规模和层次所能达到的程度。消费通过创造新的生产需要对产业调整和升级提供新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应以需求变化为引导,需求结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倾向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并且从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转向精神生活丰富、个性化要求得到满足、生活方式转变为重点,这正是工业结构高加工化、知识技术集约化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依据。正是由于需求结构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具有不同的层次性这一特点,才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
就地域范围来说,对某一地区产品的需求分为本地需求和非本地需求,本地需求主要指该地区的居民对该地区产品的需求,非本地需求主要指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和更高一级的市场上对该地区输出产品的需求,可以是指一个区域内,国家内或者是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取决于多大范围内居民的需求结构,要看该地区所生产的产品在多大的市场范围内具有优势,即一种产品的市场范围可以扩展到它在本地的生产成本加上转移成本等于该相同产品在市场地的生产成本为止,这里的转移成本不仅包括运输成本,还包括跨越市场障碍的一切交易成本,以及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知程度。但是对于某些产品和服务而言,市场具有本地性的特点,比如说一些流动性较差的产品,以及传统第三产业等。对于这两种情况的任何一种来说,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该地区居民的需求结构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需求结构由收入水平来定位,一个地区收入增长缓慢、收入结构不合理,将会抑制有效需求,从而抑制需求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拉动作用。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影响着收入提高并促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需求结构变动引导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提高将使原有的需求结构向更高级层次迈进,这样为产业结构的继续调整和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即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下面看一下辽宁省的产业结构状况和收入水平与其他沿海地区的比较情况。(见表)
就全国范围来看,2002年辽宁省的第三产业比例位于第7位,第二产业比例位于第11位,第一产业水平比较偏低。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在产业结构比较高级化的东部沿海地区来看,辽宁省的工业化比重仍然属于较高水平,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仅次于北京、天津、上海和海南。从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来看,属于比较高级化的地区。但是就城镇居民收入状况的横向比较来看,在沿海12个省份和地区中,辽宁省位于最后一位,而且在全国31个地区中位于第19位,属于中等偏下的名次,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还存在着1236元的差距。和西部一些省份相比也存在差距,2002年新疆的人均全部收入为7452.6元,可支配收入为6899.6元,消费性支出为5636.4元;西藏的这三个数据分别为8626.9元,8079.1元和6952.4元;云南分别为7690.2元,7240.6元和5827.9元。就纵向来看,自1997年以来,一直在20名左右的水平,而且增长的幅度也比较小,从1997年到2002年仅增加2000元左右,而北京、上海等地的增长幅度都在5000元左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建国初期支援国家建设、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有关。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辽宁省工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是缺乏技术、体制创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国有企业比重较大,企业转产存在体制障碍,职工收入缺乏弹性,工资上升幅度较小。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等传统第三产业比例较大,既是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原因,也是结果之一。
根据产业结构的各项指标,辽宁省目前是由工业化中级阶段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转变,即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中后期。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应该发生较大变动,但是辽宁省的收入水平却没有较大幅度提高,这就对新型工业和现代第三产业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制约。由此可见,辽宁产业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断裂,由收入水平所决定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不能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明显的拉动和导向作用。这样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立足点应该更多放在更大的区域市场上,并同时加强与本地需求的联系。
一、积极融入到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之中。需求结构决定着投资的方向,其中包括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也就决定着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的方向,即产业结构的方向。一个地区的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拉动没有起到应有作用时,该地区的产品就要在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内寻找市场。但前提是,区域市场是开放的,商品和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的成本较小。区域间贸易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决定了其产业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居民的需求结构和收入水平。辽宁省要摆脱区域内需求结构和收入水平对产业结构成长和产品服务结构转换的限制,就要在更大程度上积极融入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之中。这就需要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只有在开放自身市场的基础上,才能够使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到其他市场,实现与其他区域的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政府行为要做到逐步市场化,政府的非市场化行为将限制区域外的需求和供给对本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从而迫使区域内产业结构被动地适应区域内的需求结构,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大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
二、提高收入水平。本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这在前面已经论及。除此之外,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在。辽宁省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位次的现状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要提高收入水平,首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尤其是传统的致富观念,只要是合法的途径都可以尝试,尽量用市场经济眼光来看待问题、看待发展;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提高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并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辅助,同时创新科技体制。再次,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里,人力资本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首先,在谋求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也要调整收入结构。目前在辽宁省内,除了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外,收入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公款畸形消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不能取得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同的报酬等情况,这进一步加大了需求结构的不合理。调整收入结构就要针对以上情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比如重新调整收入结构,抑制打击公款消费等。其次,对消费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目前,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超前消费和滞后消费等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需要根据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引导。对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调整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方面之一。(□文/白 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