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7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8/20

作者

□文/孙 利 李晶晶 张 超 王玉蕾

浏览次数

398 次

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度调查
  [提要] 本文以城市文化建设为主旨,以公众的认知为切入点,在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保定市现有的城市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文化管理部门定位保定城市文化形象,开发文化资源。
  关键词:城市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红色抗战文化;认知度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的公众认知度研究》(编号:201301064)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3日
  文化资源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历史人物、故事传说、文物古迹、民风民俗、民居建筑、工艺技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古乐戏曲等。城市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对城市文化资源的认知与利用会让一个城市具有其他城市所不能够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对外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
  一、保定市文化资源现状
  依据文化的存在形态,结合保定市的具体情况,保定市文化资源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红色抗战文化资源。(表1)
  物质文化资源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定义,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保定是文物大市,拥有67处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1,6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8万余件馆藏文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保定市有2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保定市作为重要的抗战根据地,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以白洋淀、狼牙山为依托的文化资源更是家喻户晓,为保定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保定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由于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缺少精神内核和文化主线,因而每一种文化得到社会和市场认可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为了解保定市文化资源的公共认知度以及开发利用情况,课题小组在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分类的基础上,将被调查者分为调查区域内和调查区域外两个群体,同时开展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收集保定市市级以上(含市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文化资源项目、参考保定市的实际情况和其他相关研究文献中关于文化资源公众认知度研究的调查项目,完成了此次调查的初始问卷,问卷中包含保定市有代表性的21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文化资源项目。课题小组在河北大学试发问卷,随机抽取在校学生和老师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40份,根据填写过程以及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对问卷加以完善,最终形成调查问卷。
  主体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现居住地情况5个方面;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对保定城市文化资源的认知情况,涉及到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抗战文化遗产3个方面,具体包括著名的建筑和景点、古建筑、古遗址、特色文化资源(民俗、饮食、竞技)、红色景点共8小类,每一项遗产的认知程度分为“我听说过”、“我了解”和“我感兴趣”3个层次,同时还设有一道“你认为最能代表保定的文化形象”调查;第三部分为与“城市资源保护”相关题项,包括文化资源的认知途径、文化资源的破坏因素、文化资源的保护途径及对政府保护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
  (一)基本统计特征。课题小组在2013年11月1日展开调查,于同年12月底完成。此次调查面向社会各类群体,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6份,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其中男性181人,占样本总数的55.5%,女性145人,占样本总数的44.5%;保定市、河北省其他地市、京津地区和其他地区样本数量所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分别是44.5%、36.2%、4.6%和14.7%;调查样本的年龄以18~25岁的青年居多,占总样本的74.2%,其次分别是26~35岁和36~55岁的中年人,两者相加之和占样本总量的22.7%,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55岁以上的老年人相加占样本总量的3.1%。此次调查的职业类型中学生超过了样本总量的半数占63.8%,其次是商业/企业员工占19.3%;其他类型(包括自由职业、农民、离退休人员、医生等多种职业类型)占15%,教师和公务员占1.9%。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保定市高校云集,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整体数量偏多,加之近些年保定的经济快速发展,商业/企业数量猛增,增加了员工数量的比例;二是相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18~55岁之间的中青年是社会的主体,他们外出次数较多,活动范围较广,接受调查的概率就大。受调查时间和调查条件的限制,公务员和教师的样本数量较小。
  (二)文化资源项目。在众多的文化资源项目中,公众对保定市区内及周边建筑和景点(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满城汉墓、大慈阁和清西陵)的认知程度最高,有78.8%的被调查者都听说过甚至熟悉;而保定特色曲艺(包括子位吹歌、徐水舞狮、冀中笙管乐、涿州十不闲、雄县古乐)的认知程度最低,有65.1%的被调查者完全没有听说过;其余类别的认知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著名古遗址(包括刘伶醉烧锅遗址、要庄遗址、燕下都遗址和定窑遗址)、特色竞技杂技(包括定州秧歌戏、清苑哈哈腔、保定老调、雄县鹰爪翻子拳和孙氏太极拳)、传统美食(包括槐茂酱菜、刘伶醉酒、驴肉火烧、直隶官菜系、白云章包子和糖人)、著名古建筑(包括药王庙、永济桥、万里长城-紫荆关、北岳庙和龙兴观道德经幢)、传统技艺(包括曲阳石雕、白沟泥塑、易水砚、定瓷传统烧制、万宝堂中医和安国药市)、著名的红色景点(包括冉庄地道战遗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狼牙山、白洋淀和城南庄革命纪念馆),认知程度依次为76%、72.7%、61%、54.3%、36.8%、35.8%。(表3)










  直隶总督署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坐落在保定市繁华的市中心商业区地带,是保定文化资源的经典象征,与此种情况相类似的还包括古莲花池和大慈阁,这与文化资源管理的力度、传播渠道和本身的开发程度有密切关联,因此民众较熟悉;子位吹歌、徐水舞狮等一系列民风民俗地处保定县城内部,地理位置的偏僻和经济发展的不健全,加上交通运输和人口流动次于保定市内,是人们认知度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保定市的饮食文化和红色抗战文化民众认知度高,主要是由于饮食文化宣传面和流通程度大,紧密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
  (三)文化资源的传播和保护。合适的传播途径是有效传播的前提。如表4所示,有超过76.4%的人是通过朋友或他人介绍的;其次由高到低分别是互联网、广播电视、课堂教学,使用的人分别占42.9%、29.4%和22.4%;而报纸杂志、户外媒体和活动传单则是较为次要的途径。因此,在城市文化资源传播过程中要做到:互联网是网络社会的传播利器,应通过建立各类文化、旅游网站和论坛,宣传保定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通过媒体节目和广告宣传片,能推动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快速传播。(表4)



















  在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文物破坏的主要因素有54.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造成的,其次是建造大量商业建筑和人造景观导致;对此76.7%的调查者认为保定市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市民参与保护的计划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也有56.1%的调查者认为还应该举办各种相关活动来加强保护,除此之外加大投入资金进行大力建设、变成旅游景点实现保护工作和经济发展双向发展、将那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古迹申请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等措施的呼声也较高。归其原由来看,58.8%的人认为传统技艺或戏曲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和民众保护意识不强,其余不置可否。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保护重在一朝一夕,只有搭建好政府和民众的双向平台,共同努力,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才能够经久不息地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则谦.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上).
[2]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名录[DB/OL].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4-04-16].http://www.hebfwzwhyc.cn/BaoHuMuLu.asp.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482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