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8期/文化/教育/正文

发布时间

2014/9/29

作者

□文/王周火

浏览次数

278 次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提要] 特色专业是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本文提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地方高校特色专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地方高校;特色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省级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13CGD07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7月8日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部属院校相比,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先天不足和后期积累的劣势,特色策略是其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导致地方高校特色缺失、发展困难。因此,如何加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品牌效果,增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内涵式发展的本质与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涵养。与内涵相对应的概念是外延。外延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外延式发展是以办学规模拓展和办学结构层次延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着重于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及特色的彰显等。
  二、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1、特色专业设置趋同,特色专业建设无特色。受自身资源和条件的限制,一些地方高校在特色专业设置中,与重点院校相比,专业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专业名称,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没有认真考虑自身的资源、生源条件、师资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差别,没有实施差别化办学,从学生培养方案到基本的课程体系设置都是参考一些重点院校的做法,难以体现自身优势和特色,没有长期的专业建设理念,热衷于新上一些专业,希望通过新特专业扩大招生,但由于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匮乏,难以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只是简单模仿别人,劳而无功,导致特色专业建设无特色。
  2、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特色专业办学理念落后。对于一个特色专业来说,必须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资源,根据特色专业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进行明确定位。特色专业建设要在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上显示出自身特色,要在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方面增加特色,专业的特色和创新内容,使特色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成为社会需求的特色型创新人才。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趋同,课程体系设置、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上趋同,特色专业办学理念仍沿袭旧有的一般专业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办学理念创新不够,特色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较差等,已成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3、特色专业支撑体系不够,特色专业缺乏发展后劲。特色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支撑体系。然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发展支撑体系仍然不够,特色专业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特色专业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影响特色专业建设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师资力量仍然不强,高素质学科专业带头和骨干教师缺乏,从而使得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使专业建设水平难以提高;二是资源支撑不到位。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支撑,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地方高校存在科研经费短缺、学校财力支持不够、教学设施有待提高和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难以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制度建设落后。特色专业建设的推进,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做保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等管理制度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
  三、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路径选择
  1、坚持差别化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特色。坚持差别化办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地方高校获取自身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力的源泉。因此,地方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必须坚持差别化办学,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打造专业特色。地方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上:一是要确定专业特色。不同地方高校办学的内外条件不同,专业建设的内涵也大为不同,只要认真挖掘与培育,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专业特色。确定专业特色,首先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的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还要充分掌握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寻找差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确定专业特色;二是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特色专业建设应革除过去陈旧保守的专业建设理念,从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致力于培育不可替代型特色专业人才。
  2、强化特色专业教师队伍,塑造特色专业优良师资。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劣直接决定特色专业建设质量的高低。当前,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塑造优良师资:一是推进教学名师建设,推动高职称、高学历、教学科研水平突出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带动、示范作用;二是积极建设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三是在人才引进和配备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努力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升;四是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3、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专业是课程的有机组合,因此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与关键。建立课程调节机制,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淡化专业控制、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培养质量。一是改革课程设置。对以往的课程体系重新审视,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依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养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组合出必要的适当的课程;二是教材建设。应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编写相应的教材。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都要落实到教学质量上,应集中资源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示范和推动效应。

  4、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渠道。学校特色专业经费投入不是一个综合的一揽子计划,要有所区别。对特色专业的保障要有清醒的认识,地方高校在实际操作上,要依据专业层次、专业类别、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和建设绩效,并根据特色专业建设任务进行特殊支持。此外,地方高校还要转变陈旧的专业经费投入方式,努力建设多元化的资金渠道,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经费投入,灵活利用融资渠道,广开财路,开动积极性,利用可以利用的融资渠道,开拓创新,用现代金融工具来为专业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子照,朱晟利.谈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7.
[2]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3]方晓敏.差别化办学与特色专业建设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7851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