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9期/公共/财税/正文

发布时间

2014/9/29

作者

□文/范 华

浏览次数

236 次

南通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提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成为许多家庭越来越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唤起全社会关注老年正确的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发展趋势,而中国老龄化形势又更为严峻,它带有“老年人口庞大”、“未富先老”和“速度快”三项特征。研究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不断兴起。对此,个人经济状况、个人健康状况以及家庭成员意见与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老年人口;养老方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在人口达到13亿的今天,中国面临的人口挑战大多与老龄化问题联系在一起,而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到2040年前后,印度人口总数将超过中国,中国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仍将长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其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现在,大部分中国家庭已进入“124”模式,即夫妻二人抚养一个孩子和4个老人的家庭模式。因此,养老问题就成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现如今,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三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基于“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等传统观念,有人认为家庭养老可能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成本最低的一种养老方式。对此,本文从社会工作学科的角度出发,对江苏省南通市4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为决策者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3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400人,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91.25%。其中,女性占54.1%,男性占45.9%;南通市城市居民占88.7%,农村居民占9.6%,其他占1.7%;60~69岁占72.5%,70~79岁占21.6%,80岁以上者占5.9%。
  (二)方法。调查员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经过自我学习和统一培训达到实践标准,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实地走访南通市社区、公园、养老院对老年人进行一对一式的详细调查并当场收回问卷。调查问卷涉及我国养老现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现居住环境条件等各方面。
  (三)访谈。在调查中,分别对老年人、社区居委会成员、敬老院负责人、社区门诊医疗人员进行实地访谈,对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当今社会对不同养老方式的观念。
  二、结果
  (一)个人经济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养老金主要来源是离退休工资,占76.3%,依靠政府补贴或救济占18.7%,其他占5%;日常生活中食品支出占57.8%,医疗支出占38.1%,其他占4.1%;老年人将养老金主要用于储蓄占76.8%,用于购买保险占17.9%,用于投资占5.3%;认为其个人经济状况达到幸福标准的占68.3%,未达到幸福标准的占31.7%。
  (二)生活居住环境。老年人群的居住地以社区、养老机构为主,居住在社区占48.5%,其中居住在市中心社区的占21.3%,非市中心占27.2%,居住在养老机构占38.5%,其他占13.3%;在老年人群中,与子女同住占32.8%,与配偶同住占45.7%,单独居住占18.4%,其他占3.1%。(图1,图2)

















  图1为老年人选择居住地的比例,其中选择在社区养老的占48.5%,证明大部分老年人选择传统的养老方式。
  图2为老年人与子女、配偶或单独居住的比例,与子女或配偶居住率达到54.1%,这造成了家庭养老是现如今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
  (三)个人健康状况。调查对象中确诊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患者分别为17.8%、43.5%、25.3%、13.4%;调查对象中行动方便者占75.3%,行动不方便者占24.7%,其中行动方便者在看病就诊时有子女陪伴的占37.4%,配偶陪伴的占45.7%,一个人前往就诊占10.7%,其他亲属陪伴占6.2%;身体感觉不适后,45.6%的人首选离家近的医院就诊,16.5%的人选择社区门诊,不选择就医的占37.9%;在老年人群中,最大的困难主要是行动不便,占65.2%,无人陪伴而感到孤独的占31.3%,无困难的占3.5%。个人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成员是否愿意照顾老人,如果老人行动不便且对医疗需求较大,那么大部分家庭成员会选择将老年人送至养老机构养老。
  (四)养老方式选择。老年人对养老方式、地理环境、养老机构的选择。(表1)     
















  三、讨论
  (一)个人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显示,现如今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是离退休工资,而拥有固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会更为从容,即有更大的选择余地。60~70岁的老年人可称为年轻老人,这一部分老年群体刚离开工作岗位,在角色转换的同时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他们大多身体健康、行动方便,无论是在自己的家庭中,还是在社区老人群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地位,尽快适应老年生活。然而,与之相对的一部分老年群体,依靠子女的赡养费或政府给予的救济、补贴来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但是,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医疗负担的加大,这一部分老年群体往往面对的是较为狭隘的养老方式。在考虑经济状况的基础上,他们的选择也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而选择自己的养老方式。
  (二)个人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影响。健康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个人财富,人口总体健康水平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言是密切相关的。个人要想以健康和幸福的状态进入老年,需要其终身努力,而这种努力也将有益于终身。个人健康责任是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政府健康责任则是创造一个支柱环境,使人们能够以幸福和健康的状态进入老年。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对社会、家庭还是个人来说,健康状况影响着老年人的养老去处。身体健康的、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往往不需要儿女、配偶的照顾,他们在家庭生活中能力尽所能,帮助家庭子女处理一些家庭琐事,同时积极参与到社区、居委会的公益活动,或者为社区治安和监督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社会发挥自己特有的能力。而身体状况较差、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逐渐成为儿女的负担,在选择养老方式时不得不选择由儿女赡养、配偶照顾或入住养老机构养老。
  (三)家庭成员对养老方式的影响。本研究所指出的家庭成员主要包括子女、配偶,目前大部分老人家庭中子女人数较多且自己已退休或将要退休,身体状况尚可且家庭负担较轻,有精力照顾老人可基本满足老人的生活照顾所需。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开始进入老龄化时代,子女赡养这种可以利用的养老资源逐渐变得匮乏,以子女赡养为主的养老方式的状况将不可复制性。此时面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大多数老人选择听从自己的想法,这些老人大部分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且健康状况良好,他们在自我清醒意识的支配下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最佳养老方式。同时,配偶的意见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配偶在世时,双方更愿意以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方式相依相伴,这种养老模式能够给予老人最大的幸福感,而这种模式也往往会持续到配偶逝世及以后,此时,习惯会成为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养老环境的重要因素,受配偶的影响,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将持续下去。
  (四)家庭养老仍是第一选择。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传统的养老方式,它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父母养儿育女,儿女赡养老人为基本模式,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自古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而家庭养老更多的实质来自儿子的赡养。我国有着家庭养老的优势,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家文化”紧紧地将每一个家庭成员捆绑为一体,与国外相比,国外的孩子达到成年后即可外出求学或自我谋生,他们独立自主的个性与中国的传统观念相距甚远。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家庭养老为老年人与下一代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使得家庭养老给予老年人最充足的家庭归属感。家庭是老人奋斗一生的成果,家庭美满、和睦更是老年人的毕生追求,能够在家人的照料下度过老年生活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莫大的帮助。从经济角度来看,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将社会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负担,倘若政府给予的补贴和救助不能兑现,可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减免了交易服务的费用。无论是传统的道德观念,还是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出发,家庭养老有助于形成社会养老尊老的风气,更有助于老年人身心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祖荣.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东南学术,2008.5.
[2]朱梨.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养老方式的转变与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3.
[3]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9.
[4]吴振云,李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1.
[5]卞文忠,秦玉峰.发达国家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371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