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赢得竞争,其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人为中心,即管理的核心对象是企业中的员工,管理工作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为目的。在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众多因素中,关键的是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然而,引起员工满意或不满意的根源主要是员工对工作内容做的公平性评价。提高企业员工的公平感可以促进企业功能的发挥,提高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本文正是以公平理论的内容为基础,研究其与满意度的关系,并与企业的现实经营环境紧密联系,以期提高企业绩效。
关键词:公平理论;员工满意度;员工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7日
依照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而言,管理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人作为企业核心,人是企业真正的资源,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中心;了解人的特点;关注人的需要;开发人的潜能;并最终达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员工满意度是一个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极其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可是,员工满意度却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其自身的重要性。员工满意度不仅可以用来衡量人力资源管理的成绩,也可以使管理者发现管理中需要改进的部分是什么,还可以促进企业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减少管理层与基层的对立。特别是员工满意度是企业管理中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而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关注是任何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员工个人绩效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整体绩效的水平,从而也对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据调查,在组织中人们最为关心、最为敏感的话题就是组织公平,它已成为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员工满意或不满意的根源。公平感能使员工心情舒畅,在工作中发挥潜能,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解决员工的公平感问题对组织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以组织内的员工为对象,探讨组织中的公平问题,提高员工的组织公平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热情,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使用,提高员工的绩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
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公平感受和工作满意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尽量使本企业的薪酬水平定位有竞争力,特别是针对高学历员工和工作年限长且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员工。企业制定薪酬应该在岗位评价的基础上决定,与市场水平、员工工作业绩紧密结合,薪酬是决定员工公平感与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维持员工工作热情的根本前提。根据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所述,员工对现有报酬是否满意,不仅取决于实际报酬与期望报酬的吻合程度,也取决于自己的付出和薪酬同他人的付出与薪酬的公平程度的比较。可见,员工关注自己绝对所得的同时,更看重自己的相对所得。因此,企业应建立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实施市场化的薪酬策略,使薪酬能够体现员工的市场价值,合理拉开不同能力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激发核心员工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做到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真正建立具有内部公正性和外部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同时,决策过程应公开化、制度化、科学化,让员工参与到绩效评估体系和薪酬体系设计中来,报酬应该是结果向导,跟业绩和绩效考核紧密挂钩,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稳定、与市场接轨、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晋升、培训和薪酬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员工的绩效与企业的总体价值的实现紧密联系,将员工个人利益同企业效益真正挂钩,能反映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二、提供培训机会
培训机会对工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培训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以及企业的发展。对企业来说,有效的培训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员工来说,培训可以提高技能,能更有效地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企业培训应结合员工个人的发展要求,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比如,对于操作人员,可以采取岗位轮换培训的方法,定时进行工作轮换,在轮换过程中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能力;对于管理人员,可以采取脱产进修、集中培训等办法来更新知识与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三、建立职位晋升机制
晋升会给员工管理权力、社会地位和报酬等方面带来积极变化,因此,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将给员工工作满意度带来重大影响。晋升对于员工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长期的激励,能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期望。晋升结果的公平、程序的公平能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员工得不到晋升时的负面情绪,晋升的互动性公平则表明了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赏识,也将缓解员工得不到晋升时的不满和消极情绪,可见完善的晋升机制对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员工晋升机会上的满意度,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平竞争的晋升机制,并严格按照该机制执行;设立多条晋升渠道,如将晋升渠道分为管理、技术、业务等,让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均有自己的晋升通道;要充分尊重并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为员工在工作中的竞争、职务晋升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条件。此外,企业应重视内部提升,这样不仅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有利于降低用人成本,减少用人风险。
四、建立员工参与制度
员工参与企业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使员工在参与中了解制度制定的原则、方式方法、从而使他们更能配合企业政策的实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特别是对年轻的员工和高学历的员工,能参与自己的岗位分析与绩效指标的确定,在岗位评价过程中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对其建议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员工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决策,分享足够多的信息,将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满意度得以提高。员工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各类活动中来,他们会对企业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让员工参与决策,将使他们一改原来置身于企业之外的立场,而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待这些问题。员工民主参与的内容包括很多,如企业发展战略、分配制度、奖励制度、晋升制度、考评制度、公司改制、员工前途的战略性决策等的制定与实施,同时对民主评议过程需要制定时间表,给出最后期限,以保证决策的及时性。
五、改进内部关系,创建和谐的沟通体系
企业应在领导层与员工及在员工之间建立一套完善的沟通体系,形成相互沟通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建立上下级对话制度。一个组织的制度不管如何完善,执行过程如何严格,总会有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员工对分配及决策结果不满意。上级领导在制定决策及评价下属的表现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尊重、信任员工,虚心采纳下级的建议,扬长避短,广开言路,上级领导也要有宽容精神,求同存异,使下级能够敢于、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建立起融洽的同事关系。同事之间经常性地正式或非正式地进行意见沟通,可以化解冲突,增强彼此间的信任。由于工作方式、利益分配差异等原因,员工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此时通过沟通可以消除不利影响,沟通能够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和质量,发挥企业员工群体的凝聚力,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以期提高员工绩效。
六、改善组织管理,丰富工作内容
企业要努力改善管理,通过提高组织公平让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组织管理的改善、员工工作本身胜任感、成就感的满足,需要员工和企业管理者共同的努力,企业领导在分配政策的制定时应尽可能考虑员工的利益,让员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建立起反馈机制,使员工的建议及时得到反馈,上级要以公平的方式处理与其工作有关的决策,与员工真诚交流,向员工解释决策的意图,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爱。企业要把员工的经济奖励与工作表现挂钩,不仅要给予员工物质方面的奖励,更要给予他们精神方面的奖励,使员工感觉自己在企业中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最终提高员工绩效。
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赢得竞争,其管理工作就必须以人为中心,企业的核心要素是人。即管理的核心对象是企业中的员工,管理工作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为目的。在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众多因素中,关键的又是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代表了员工对公司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的一种态度。若是员工认为实际得到的奖励与其期望有差距,就会导致不满意,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生产率、缺勤并最终导致离职。因此,如何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引起员工满意或不满意的根源又主要是员工对工作内容做的公平性评价。从公平角度致力于提高员工满意度,会使员工绩效明显提高。因为当员工有了公平感,就会心情舒畅,工作热情高,自觉自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员工满意度提高了,工作效果自然会好。反之,如果员工有了强烈的不公平感,便会产生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士气低落,工作消极,甚至造成了离心倾向。因此,解决员工的公平感问题,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满意度,发挥员工的潜能并愿意长期为组织效力,进而提高员工绩效,意义非常重大。
(作者单位:中煤集团大屯公司姚桥煤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勉等.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决定因素[J].实证统计研究,2001.8.
[2]程志超等.影响员工满意感的工作特征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张凡迪等.组织管理状况的指示器——工作满意度的研究[J]. 理论界,2003.6.
[4]范法明.员工公平感与工作积极性[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5]何波.论员工满意度研究现状及其设想[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6]胡义秋,段军平.关于员工工作满意感的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7]李兴修,于世芬.公平理论评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2.6.
[8]张志坚.公平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