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9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14/9/29

作者

□文/熊 芳

浏览次数

369 次

新时期沿边开放与对外贸易地区平衡发展
  [提要] 新时期沿边开放内涵的主要扩展在于通道建设,主要是“两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扩大沿边开放,一方面可以拓展邻国及其周边市场,减轻对欧美及亚洲大经济体的依赖,促进外部市场多元化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带动沿边地区的外贸发展,还可以通过通道作用、产业承接间接带动邻近内陆省份的外贸发展,缓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内部地区不平衡问题。
  关键词:沿边开放;“两带一路”;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8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引导下,通过扩大地区间政策上的差别以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入沿海地区,使得沿海地区获得了率先发展。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一直以来都占据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0%以上,而我国的9个沿边省份和中亚、西亚、南亚的14个国家毗邻,自1992年国家实行沿边开放政策以来,尽管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人民币持续升值以来,沿边地区的出口贸易增幅普遍高于沿海地区,但是广大沿边地区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不到10%,虽有所上升但仍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与其地位和自然条件极不相称。另外,尽管中国政府在1991年就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但是对欧盟、美国、日本的贸易额仍占据对外贸易总额的40%以上。
  对外贸易内部地区不平衡和外部市场过度集中于欧美和亚洲大经济体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的弊端——大量沿海外向型企业破产、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贸易摩擦频发。党的“十八大”指出,发展中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两带一路”战略,大内陆沿边开放,为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和新时期沿边开放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文献综述
  自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以来,该模型一直被视为发展边境贸易的理论基础。而MaCallum(1995)使用简单的引力模型对处于同一个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进行了研究,发现除了距离变量构成贸易的阻力,边境也会大幅度降低双边贸易流量,“边境效应”存在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国外研究为分析边境贸易提供了理论模型,也为分析边境贸易的局限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对沿边开放的研究也始于对边境贸易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沿边开放的具体政策、沿边开放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沿边开放带动内陆发展的机制研究三个方面:一是对沿边开放的具体内容的研究。胡超(2009)、国家外汇管理局课题组(2009)、李豫新、郭颖慧(2013)分别研究了边境贸易的演变轨迹、边境贸易中人民币计价结算问题和边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边境贸易流量的影响;张旭华(2011)、李寿龙、张栋(2011)对发展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贸易区进行了研究;苏长和(2010)、张玉新、李天籽(2012)则研究了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行为模式。二是对沿边开放政策实施效果的测度。张丽君等(2011)通过以人均经济总量与地均经济总量为参数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来衡量沿边开放政策的实施效果,但是对于二者的因果关系缺乏更准确的计量检验,使得衡量缺乏可信度。三是沿边开放带动内陆发展的机制研究。李晓、张建平(2010)利用地区间/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亚区域产业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胡其图(2013)以长吉图先导区与兴安盟为例,探索了沿边地区与内陆腹地联动发展的机制,但缺乏计量检验。
  国内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研究始于对我国1994年以来持续的贸易顺差的反思,中国对外贸易地区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外部市场过于集中和内部地区对外贸易水平的巨大差异。张曙霄、孙莉莉(2008)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洲际和国别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过于集中,提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发新兴市场的建议;隋月红、赵振华(2012)利用2003~2009年中国与24个发展中国家、22个发达国家的双边OFDI、贸易的面板数据和2SLS方法分析得出:OFDI对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有积极作用;裴长洪(2013)提出从主要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向统筹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经贸合作方向转变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另外,对外贸易内部地区平衡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黄玖立、冼国明(2010)用我国31个省、65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和FDI对对外贸易地区失衡的影响,提出纠正国内信贷资源配置的制度性扭曲、引导FDI向中西部转移,改善空间分布的非对称性,缩小地区出口差距;黄玖立、徐旻鸿(2012)使用368个地级行政单位2002年的海关出口数据着重分析了境内运输成本对对外贸易地区贸易失衡的影响,提出减免公路通行费用等降低境内运输成本的措施有助于改善内陆地区的出口模式,进而改善地区失衡。
  总的来说,现有文献对中国对外贸易地区不平衡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缺乏对沿边开放与对外贸易地区平衡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这也正是本文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三、沿边开放的内涵与现状
  传统的沿边开放的内容包括:边境贸易、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与周边国家共建跨境经济贸易区、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及其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贸易人民币结算准予退税试点等五个方面。边境贸易及其配套的人民币结算政策是沿边开放最传统的内容,直接促进了沿边地区的外贸发展,但是边境贸易的发展速度和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远不及一般贸易的加工贸易,主要原因除了外部市场的容量、贸易网络不发达以外,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有限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边境贸易的优惠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与周边国家共建跨境经济贸易区、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极大地促进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释放国内生产能力并直接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但是,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还比较慢,大多数停留在制度层面,有些项目甚至由于政治的原因受到了阻碍,比如2014年中缅铁路的建设就因为缅甸人民的反对和日本从中作梗而搁浅。沿边地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实现沿边地区对外贸易的扩大、对内陆地区外贸发展的带动以及沿海地区外贸阵地的转移。但是,沿海由于自身产业升级的困难,而放慢了产业转移的步伐。国务院在1992年就提出了沿边开放战略,但是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沿边地区还未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新时期的沿边开放还应该更加重视通道建设、与内陆地区配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这些内容的核心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两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两带一路”、渝新欧铁路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通道优势,从而带动内陆与沿边经济的发展。
  四、沿边开放对中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义
  在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沿边开放的作用。扩大沿边开放,一方面可以拓展邻国及其周边市场,减轻对欧美及亚洲大经济体的依赖,与东盟以及亚洲、欧洲其他邻近国家的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将分散对外贸易外部地区过于集中的风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市场多元化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沿边地区的外贸发展,现在沿边少数地区的外贸增长速度虽然已经高于沿海,但是贸易总量仍不及沿海的十分之一,通过“两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将内陆沿边连为一体,充分发挥沿边的通道作用,还可以通过产业承接间接带动邻近内陆省份的外贸发展,缓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内部地区不平衡问题。总的来说,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三中全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和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中亚、东南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的背景下,扩大沿边开放对我国外贸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政策建议
  (一)从注重边贸向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以及区域合作多元化合作转化。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促进与毗邻国家产业合作。同时,赋予边境经济合作区更多的优惠政策,提升边境经济合作区要素集聚的能力。
  (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为与邻近国家的贸易提供更便利的支付,同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
  (三)有选择性地培育对沿边开放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地区。
  (四)加强大通道建设。通过大通道带动内陆与沿边贸易与投资的发展,构建沿边经济圈和内陆沿边经济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其图.联动与承接:兴安盟与“长吉图”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3.5.
[2]李豫新,郭颖慧.边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贸易流量的影响——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0.
[3]李晓,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一个国际/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综述[J].经济研究,2010.4.
[4]隋月红,赵振华.我国OFDI对贸易结构影响的机理与实证——兼论我国OFDI动机的拓展[J].财贸经济,2012.4.
[5]苏长和.中国地方政府与次区域合作:动力、行为及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297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