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9期/劳动/就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9/29

作者

□文/李 娜

浏览次数

253 次

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要] 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解决的对策是完善专业培养目标体系、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和优化课程体系等。
  关键词: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系济南市软科学项目(201221165)和山东协和学院校级课题(XHXY20132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4日
  一、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特点
  我国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管理类专业共32个,包含在9个二级学科中。管理类专业人才应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问题上。管理类专业人才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一定的假设,如人性假设、条件约束与资源禀赋等。然后以“均衡”和“效率”作为分析视角,探讨组织和个人如何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以及给定的机制相互作用下,达到均衡状态,并且通过何种激励手段促进组织资源利用效率。
  (二)专门性。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具有专门的工作性质和服务领域。首先,其工作性质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人为特定的组织积极工作,即管理类专业的人才是为特定组织服务的,其目标是通过激励等手段提高组织所拥有的劳动生产率;其次,管理类专业的人才主要的服务领域是经济领域,通过提升组织整体效率来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分工和交易效益。
  (三)应用性。据中国人力资源网调查显示,应用型管理类人才是人才市场中的紧缺人才,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首先,应熟练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能力;其次,要善于把基础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技能;再次,良好的沟通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
  (四)创新性。管理类的人才所从事的工作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管理类人才要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性。
  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发现,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单一化。对于管理类人才,人们有一种惯性思维,即认为这类人才就应该是在企业或其他组织中较有地位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观点导致我们对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单一。事实上管理类人才范围很广泛,我们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区分,以便于实际工作的有效展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于大众化,而企业需要的是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专门人才,单一的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特别是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主导,即教师灌输为主,课堂上,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课。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我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无法应对现实社会的挑战,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实践导向性较强。但是,现有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导向性不强,甚至偏离导向的问题:比如说课程的设置不与企业实践接轨,而是单纯的理论课程;专业课教材的选择缺少现实应用性,内容时效性差,教学脱离实际,缺乏实践依据;教师授课过程过于注重理论,授课内容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要求。
  三、解决对策
  (一)完善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为了满足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完善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是必要的。所以,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满足企业需求的战略目标。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建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三位”,首先是指知识传授方式的改变,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例如网络教学等使知识的传授变得相对简单一些;其次是重视人才培养中的能力建设,能力建设主要有四个方面: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整合的能力以及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最后一方面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中国的学生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人格养成非常重要。具体的培养模式是“一个中心,三个结合”,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和人文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二)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可以锻炼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教学和实习环节。实验室教学要求学校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教学设施,包括现代的教学手段和相关的数据库。实习环节要求高校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满足学生的认识学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也可以利用假期或者是业余时间,到企业中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可以让教师在具有一定任课经验以后到企业顶岗一段时间,再回到学校上课,如此循环反复,这样教师既积累了实践经验又可以提升理论教学,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优化课程体系,强化针对性。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不断细化,有财务管理方向的、有战略管理方向的、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等多维性。为了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针对性强的学生。在满足教育部对专业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注重基础和能力,突出创新,坚持“重基础,强能力,拓口径,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改良课程体系。建立起四环相扣的综合网络体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实践;同时,整合、优化专业系列课程,开设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课程,在扎实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管理知识,强化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意识。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特点,在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专门为学生开设兴趣学习班,学生可以针对某一管理课程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这样既完善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架构,也培养了专业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作为专才型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及企业的需求。
  四、结语
  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现代教学要改变现有教育的弊端,结合实践需要,按需培养,因材施教,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管理类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美美.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刘友金,廖湘岳等.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3.
[3]梁兴敏.管理类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4]杜鑫鑫.我国农林院校公共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946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