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499期/劳动/就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9/29

作者

□文/张 银 蔡瑞林

浏览次数

301 次

基于职业认知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研究
  [提要] 针对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个体影响因素,提出职业认知的概念,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职业认知构成的四个因子,即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和职业生涯规划。回归分析表明: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顺利就业产生正向影响,而职业期望则产生负向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认知;因子分析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地方产业结构框架下对当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模型分析研究(编号:2012SJDFDY00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8日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而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导致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利用CNKI数据库收集了近五年核心期刊上关于就业的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二是就业竞争力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是通过理论演绎和回归、层次、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指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关系就业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用人单位、个体因素等。这些研究对剖析大学生就业困难、探究就业路径、拟订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措施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则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为研究对象,以个体职业认知为研究问题,从微观视角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职业认知要素影响”,希望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一)相关文献及概念界定。刘小瑜等(2008)通过建立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生源地、户口性质、专业类型等因素对其就业状况产生了显著影响;唐瑜笛(2009)以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指出择业观念、就业意向以及偏好等主观因素也对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李正卫(2010)也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求职心态会显著影响就业竞争力;类似的结果在李录堂(2011)研究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也得到证实,个体特征要素、职业要素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而曹儒等(2012)在研究大学生就业关键成功因素时则指出,起决定性的反而是学生的心理因素。事实上,还有众多学者如刘巧芝(2012)、卿石松(2012)、郑宝祥(2012)、李春玲(2012)、张冕等(2012)均于近期开展了相关研究,从不同侧面得出大学生的个体因素可能影响到就业。然而,个体因素仍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还涉及到个体的技术、知识、能力、职业观念、价值观、自我效能感等众多因素;而且,针对高职学生这个群体的权威文献较少。据此,仍然存在从个体因素的某一视角,进一步地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影响的研究空间,本文尝试从职业要素视角研究其对就业的潜在影响。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社会情景的知觉和加工过程。高职院校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存在社会认知的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同样发生于就业与择业中,其直接的表现就是职业经验、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要素的改变。这里引入职业认知的概念,即个体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职业观念、职业生涯等职业要素的知觉和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本文认为,职业认知是学生就业与择业的内驱力量,对于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学生来说,是职业认知失调的活跃期,从而对就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疏理,不难发现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影响到其就业行为,更进一步,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然而,职业认知的具体构成维度是什么,其作用于就业的机理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仍有待研究,这里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1、职业期望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期望是指对人或事的前途有所希望和期待,而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对即将从事工作的预设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目标。对于刚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往往存在较大差距,生活的压力使他们的物质需求较为旺盛;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技能、经验和社会资本的限制,又决定了其很难在职场上快速获得成功,达到预先的职业期望,从而造成“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现象。冯彩玲等(2011)也从心理学视角验证了高校毕业生“求职期望对求职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由此提出假设:
  H1:职业期望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2、职业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社会心理学家米尔顿•洛克奇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偏好某种行为方式生存目标的持久性信念,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罗斯(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从某种职业所能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入高低)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李飞(2004)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内因,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就业技能,而且影响到个体的就业结果,由此提出假设:
  H2:职业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相关。
  3、职业素养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职学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刘晓波等(2004)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包括3项职业精神、2项职业知识和5项关键职业能力,蒋乃平(2012)指出职业素养可以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素养三个层次。职业素养有的可以通过各种证书、资质来证明,称为显性素养;有的则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职场行为才能感知,如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称为隐性素养。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由此提出假设:
  H3:职业素养正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4、实践经历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毕业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尽快尽好地实现高职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李正卫等(2010)利用Logistic模型和普通回归模型,把实践能力与学习成绩、社会关系背景、就业态度并列起来,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四大衡量指标;类似的,刘巧芝(2012)在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时也把实践能力作为四个指标之一,足以说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实践教育是高职学生知识、技能、素养、态度的试金石,由此提出假设:
  H4:实践经历正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5、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生涯是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由于人格、能力、情商的差异,造成了生涯规划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高职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就业的第一步非常关键,而此时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充分、职业价值观和态度都未形成、尚处于职涯探索阶段,很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这也是高职学生“高跳槽率、低忠诚度”的原因之一。向卓元(2009)、李正卫(2010)、卿石松(2012)、刘巧芝(2012)、曹儒(2012)等在分析毕业生就业影响或就业能力基础上,均提出了有必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观教育,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提出假设:
  H5:职业生涯规划正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二、实证设计
  (一)变量定义。根据唐瑜笛(2009)、李正卫(2010)、李录堂(2011)、刘巧芝(2012)、蒋乃平(2012)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或竞争能力的研究,结合曲振国(2008)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设计了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职业生涯规划的测量条目(共计19个),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此外也采用就业所花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三个维度来衡量“顺利就业”的程度,共同组成“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二)样本选择及问卷回收。调查对象针对正在毕业实习的高职学生或部分刚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学生,以常州科教城轻工学院、机电学院、工程学院、纺织学院和信息学院5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区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网络问卷130份),回收问卷260份,根据徐云杰(2009)指出的:样本量应该是测度项个数的至少5倍,理想的情况是10倍以上,符合测量要求。其测量项的克朗巴哈系数在0.7以上,问卷的信度较高。
  (三)因子分析。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宜因子分析,我们用SPSS16.0对26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KMO值为0.887(大于0.7),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这19个条目适合做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来确定因子个数,本文最终析出5个因子,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并进行了因子命名,结果如表1所示。(表1)
  根据表1,所有测量条目都只在单一因子上有较大荷载,并且大部分荷载值大于0.7(小于0.7的因子荷载只有两个,分别是0.699和0.686),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从方差解释贡献率看,前5个因子累计解释了65.42%的信息,说明这些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中的较多信息,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接受。根据因子所包含测量条目内容,我们将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第一,职业期望,即所包含测量条目说明了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或愿望;第二,职业价值观,即所包含条目说明了高职学生对就业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第三,职业素养,即所包含测量条目说明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行业和岗位素养;第四,实践经历,即测量条目说明了高职学生的实践经历对就业情况的影响;第五,职业生涯规划,即所包含条目说明了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四)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可以用作一个变量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这里用来测量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表2、表3、表4)
  由表2可以看出,除了实践经历的sig值大于0.05,其他sig值都是小于0.05的,因此看出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与及职业生涯规划这几个因变量之间与就业情况存在着相关性;另外,只有职业期望的标准系数值为负数,其他均为正数,说明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及职业生涯规划这几个因变量之间与就业情况存在着正相关,职业期望就业情况存在着负相关。
  (五)假设验证。职业认知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内在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验证了其主要由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和职业生涯规划5个方面构成,虽然累计方差贡献率仅为65.42%,但已经包括了职业认知的大部分信息,而且各因子负载值基本都在0.7以上,可以从5个方面解释职业认知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总结以上数据,对之前的假设加以验证,结果如表5所示。(表5)







  三、结论、启示与局限性
  (一)结论。职业认知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从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和职业生涯规划5个方面来衡量个体的职业认知水平;同时,职业认知的具体维度对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的影响机理是不同的,具体而言: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和职业生涯规划对顺利就业产生正向影响,而职业期望则产生负向的影响。
  (二)启示。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针对性措施: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职业生涯,以此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是树立适合的职业目标,适度降低不合实际的职业期望,开展职业受挫感教育,对于就业竞争力较低的高职学生,可以“先就业、后择业”;三是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环节的日常管理,由于教师难以跟踪实践过程,对实践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职业认知失调无法及时有效地纠正,致使学生对职业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认知,从而对毕业后的就业和职场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
  (三)局限性。研究的局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职业认知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方法,尚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以进一步剖析这个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二是研究的地域存在局限性,虽然选取了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实习生和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普遍性仍有待验证。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波等.高职人才核心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内容浅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3]刘巧芝.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54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