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00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14/11/8

作者

□文/张德新

浏览次数

417 次

外汇期权会计计量问题
  [提要] 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的会计计量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以当前外汇市场为背景,探讨与外汇期权相关的会计计量方式问题,为涉外企业合理运用外汇期权避险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外汇期权;会计核算;外汇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31日
  金融衍生工具中,期权是一种良好的资产保值工具。以外汇期权为例,在协议规定的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内,期权的买方有权利(但无义务)按约定的价格用一定数量的某货币买入或者卖出另一种货币,期权持有者可在比较现行汇率和协议汇率后选择更有利于己者,从而决定执行或者放弃期权。由此衍生的相关问题是:此行为下的会计计量如何予以匹配?2003年美联储监管会委员对此给出的意见是,衍生产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可取的。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FASB157《公允价值计量》,初步统一了各会计准则中不同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2009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规范了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金融资产由四类变为两类,即以公允价值计量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一、外汇期权会计计量的避险方法比较
  发生外币交易时会产生因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而外汇期权正是避免此类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购买外汇期权需要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但可帮助企业获得在结算日以固定可接受汇率交换。国际会计准则39号(IAS39由此把避险关系分为三类:公允价值的避险、现金流量避险和国外经营净投资避险。
  (一)公允价值避险方法。公允价值避险方法指对已确认资产或负债或这些资产或负债中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的避险。它可以归属于特定的风险并影响所报告的净收益,侧重于抵消外币汇率变动所引起的资产或负债、或其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外汇期权公允价值避险的会计处理原则是:外汇期权的名义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期末账面价值应调整为期末公允价值,而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未实现损益,不论避险有效与否,均应在当期的净损益中确认;被避险项目的期末账面价值也应相应地调整为期末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未实现损益也应在当期的净损益中确认;若外汇期权逾期、被出售、被中止或被执行,或是,这项外汇期权避险不再满足运用避险会计的条件,则应停止采用外汇期权避险会计。
  (二)现金流量避险方法。现金流量避险指对现金流量变动风险的避险,可归属于与已协约资产、负债或预期交易相联系的特定风险;影响所报告的净收益;以企业报告货币表示的固定价格买、卖资产的一项未确认的确定承诺,虽然承受的是公允价值风险,也要作为现金流量避险处理。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把现行实务中不作为资产或负债确认的承诺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在现金流量避险方法下,外汇期权的作用可视为抵消汇率变动所引起的现金流的变动,使企业规避损失。此时的会计记录应贷记由期权而获得的利得,其数额与外汇损失相等,从而在会计账面上体现出对冲掉这个现金流的不利变动。外汇期权现金流量避险的会计处理原则是:对于外汇期权名义价值的未实现损益,避险有效部分的未实现损益应当予以递延,并在权益中予以确认,无效部分应将未实现损益立即计入当期净损益;对于被避险项目,如果被避险的确定承诺或预期交易发生,并导致标的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则将在权益中递延的未实现损益转入确定承诺或预期交易所形成的资产或负债,如果被避险的确定承诺或预期交易发生,但并未导致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则在确定承诺或预期交易影响报告收益的期间内,应将权益中递延的未实现损益计入当期的净损益;若外汇期权逾期、被出售、被中止或被执行,或是,这项外汇期权避险不再满足运用避险会计的条件,则应停止采用外汇期权避险会计。
  二、公允价值避险与现金流量避险方法比较
  (一)公允价值避险与现金流量避险方法上的差别。公允价值避险法侧重于抵消外币汇率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或负债、或其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在公允价值避险的会计计量中没有涉及到现金流量避险会计计量中对由于外汇变动导致的外汇损失的冲销,也没有单独的会计分录来体现对时间价值的摊销。同时,因为公允价值避险的会计核算主要是体现避险工具与被避险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上,所以被避险项目的期末账面价值也应相应地调整为期末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避险方法下,避险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并没有分成有效避险和无效避险部分分开计量核算,而是将现金流量避险计量方法中的有效避险部分和无效避险部分整合为一体,全部一起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总计一个避险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化和总避险工具的利得或损失的变化,它们作为一个总体集中体现外币期权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这种处理方式与现金流避险的会计处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现金流量避险的计量方法是将总的公允价值的变化分开,是为了在账目上就具体体现出内涵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各个部分的变化。这种分开展示有效部分和无效部分的具体变动的目的是:可以更突出展示避险工具的避险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资本化的成本平均分摊在各个会计期间摊销成费用符合配比原则。总之,现金流避险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展示出在这一避险期间内各个现金流量的走向以及作用。这现金流避险会计与公允价值避险会计操作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想要体现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同所导致的,其对业务流程的反映表达的实质是一样的。
  现金流避险方法更侧重于抵消外币汇率的变动所引起的现金流的变动。由于时间变化而产生的汇率变化将会造成外汇期权公允价值的变动,需要在会计记录中体现。外汇期权公允价值包括内涵价值和时间价值,外汇期权公允价值的变动同时也造成了其内涵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变化。其中,时间价值的减少,与汇率在使用期间的变动无关,它真正的含义是对初始成本的摊销,所以属于无效避险部分,应当直接费用化,进入损益。而内涵价值的变动和抵消了外汇损失避险工具的利得或损失因为他们的都是根据汇率的增减变动对被避险项目价值和现金流的变动作出抵消变动。为了更直接体现现金流的变动,有效避险部分并没有同无效避险部分一起直接计入损益,而是通过其他全面收益账户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即成为了当期未实现损益,将会递延实现。其他全面收益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主体投资和分派主体款以外的交易收入、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一切权益(净资产)的变动。这里其他全面收益账户就是一个临时性资本账户,储存有效避险部分的利得或损失,直到被避险项目实现的相同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这种会计处理是合理的,因为有效避险部分属于外币期权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企业在此次避险过程中因为采取外汇期权而避免的损失,也可视为获得的价值。这样有效避险的利得或损失实现在它该实现的期间内具体记录与反映,更符合匹配原则。
  (二)公允价值避险与现金流量避险使用方向的差别。规避风险的经济性质不同,公允价值避险是对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未确认的确定承诺和这些资产负债确定承诺中的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进行避险,而非现金流量风险的避险,也即公允价值避险,其实规避的是价格风险。而现金流量避险是对现金流动性风险的规避,即规避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适用范围不同,公允价值避险主要适用于对现有资产、负债和现有资产、负债可辨认部分公允价值变动风险进行避险,同时,确定承诺的避险也适用于公允价值避险。而现金流量避险主要适用于对预期交易的避险。
  三、外汇期权的会计账务处理
  对外汇期权的会计核算与记录发生在以下四个重要的时点即:购买期权日、交易日、会计期末(如果交易日与结算日之间跨过会计期末)和结算日。购买期权和交易日在企业购买期权当日,需记录购买行为,即获得期权投资,支出现金。在合约交易日,随着交易的发生,费用也随之产生,因此应根据交易实质而对应地记录存货或销售收入的增加。同时,在企业购买期权这一日,需要记录购买行为,即获得期权投资,支出现金。会计期末若交易日与付款日之间跨越了企业的会计期末,则需在会计期末对交易实体与期权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做出调整,并将其反映在期末的财务报告中。在期权结算日当天,行市有利时,企业有权买进或卖出该种外汇资产;行市不利时,也可以不行使此项期权。此日,除记录交易实体及期权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化外,还应对期权投资的避险成果做记录。无论结算日当天,企业决定行使外汇期权与否,它的价值在账面上会全部减为零,也就是在账面上被注销。初始成本将以时间价值摊销的方式,在结算日全部费用化。如此日该项外汇期权被行使,则从期权购买日到实现日之间增加的内含价值全部被注销,在账面上所表现的含义是为了递减现金的支出,或是对收到现金的价值损失做补偿。
  四、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的国际趋同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提出了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之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正对部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重大修改,以作为对G20倡议的回应。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国家财政部最新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对于外汇期权的计量,中国的会计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损益。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必须和市场法、收益法或成本法相一致。同时,也应扩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金融衍生工具范围。不仅如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衍生工具,在处置或出售时,实现的收益不能转入当期损益,这将影响企业报告的经营成果。当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必将产生非活跃市场环境,这时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不活跃,把市场价格作为衡量公允价值的基础就不再合适,因此在这种缺少流动性的市场条件下,衡量公允价值就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和工具,例如管理层的内部估价、利用比较活跃与非活跃市场的差价、对估值进行调整等。其次,在财务报表中引入综合收益。财务报表列报第二阶段讨论稿提出的列报结构和项目的出发点是,满足成熟市场中理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需要。但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是,市场成熟度不高,投资者理性程度不够,依赖财务报表进行投资决策尚未完全形成主流,财务报表的作用更主要是用于企业业绩的考核与评估。若按财务报表列报第二阶段讨论稿提出的方案改变报表结构和项目,将给企业带来较高的信息转换成本,甚至涉及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修订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晓燕.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及其框架[J].财会通讯,2006.10.3.
[2]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
[3]葛家澍.我的公允价值观[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583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