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0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4/11/22

作者

-

浏览次数

4005 次

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化的思考
  
  提要 农业科技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农业科技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详细分析了农业科技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农业科技化发展的具体对策与思路。

  一、农业科技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农业科技化是指以农业科学技术为依托,开发出先进的、成熟的、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并及时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急需的技术产品,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农业科技化要求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科技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科技作为农村经济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农业科技将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优质种苗的投入生产,病虫害防治等高新技术的使用,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都将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倍。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随着已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的推广,水稻的亩产量可比现在提高300斤左右。2002年全国农民纯农业收入为1165元,占55%,在农业收入中种植业为811元,占农业收入的70%,在种植业中粮食为498元,占种植业收入的60%。在2.3亿农户中以农为主的农户占三分之二。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现阶段,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供给过剩,农业生产区域性结构雷同,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质量不高,名优特新品种少,出现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同时,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使得农民增收问题更为严峻。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以河北省为例,“九五”期间,培育了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动植物新品种。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00多种,主要农作物实现了一次品种更新,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良种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如柏乡县仅“高优503”小麦种植一项,即为农民增加收益1500万元。
  3、农业科技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支持现代农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如开发对环境和人类无害的生物农药,抗病虫害的优良种子、种苗,通过种植肥田作物和秸杆还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甚至不用,发明新型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从而实现节地节水、能源再生、良种推广以及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科技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除占总成果较小份额的物化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外,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进入市场,转化不成现实生产力。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研究项目设置的不合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农业科技产业化面临重重困难,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
  1、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对科技的需求。(1)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可转化率低,使农业科技推广处于两难境地。农业科技没有充分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成果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广大农户又难以得到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农业科研项目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科研人员对于成果出来后其应用价值和如何去适应市场推广应用的因素考虑较少。在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常规的、地域性和区域性大的、重复的、甚至难以推广的科技成果占了较大比重,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先进的、适应性强的、有较高推广价值的成果少,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总结起来就是:单项技术成果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少;增产的技术成果多,增收的技术成果少。(2)研究与开发经费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不足,制约了农业科技的研发与推广。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5%,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1%,而我国只有0.26%。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80%的经费来自于政府财政,而其它主体:农业企业、私营农场等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太小,单一的投资主体不利于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在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私人对农业科研投入几乎与政府拨款相等,每年约21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美国私人对农业科研投入上升为53%。
  2、农户对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户应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边际成本偏高,农村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不畅,获得农业技术信息难,购买与新技术相配套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太高,都影响着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农户资金积累能力弱,大多数农户只能从事简单再生产无力引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农业信贷资金的“择优”原则,导致农业科技资金不足。在使用新技术过程中要承担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农户害怕风险,经营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往往持谨慎态度。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比较低,采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构成障碍因素。一是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很差。二是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其整体素质很低,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因此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或弃农经商了,现留在农业战线、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多为老、弱、病、残者,大部分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都远离农村,剩余的一些劳动能力较差、文化程度较低的在家务农。
  3、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老化,不适合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要求。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效应。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便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目前,我国建立的是以政府的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多层次的农业推广体系,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纵向直线模式,其运行机制仍然是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推广。即农业科技成果由政府投资的农业科研部门进行研制,推广部门进行推广,国家通过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强制性地发动和组织农业基层单位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基本属于政府主导型的计划体系,政府大包大揽,内部既没有明确分工,又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这不仅耗费了国家有限的财力资源,而且削弱了政府应有的指导、调节、监督和管理职能。随着整个社会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现存农业科技推广体制障碍日益凸现,且严重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影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
  4、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低。农业推广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推广队伍的工作成效,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农业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目前整个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战斗力不强,表现为数量上的不稳定和质量上的能力缺陷。数量上,目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还很少,所占比重还很低,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才有农业技术人员6.4人。我国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平均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畜牧科技人员,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质量上,由于在聘用农业推广人员制度上,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考试、培训和职务评定制度,因此我国的农业推广队伍总体水平较差,农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国家对农业推广投入不足,农业推广人员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条件艰苦,使得农业推广队伍很不稳定,数量关、质量关都没能把握住,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失效。

  三、实现农业科技化的对策思路
  1、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质量高低的两个关键因素在于农业科研体制与科研投入机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一个有效农业科技投入体制,将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的供给。(1)增加农业科技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促进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首先,改变科技项目立项与委托机制,坚持“课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的基本原则。应从科研的立项、申报抓起,对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的选题优先批准立项。课题委托采取“公开招标、择优委托”的方式,农业科技项目管理逐步实行目标控制。科技经费应重点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领域重点扶持的项目,大力推行课题制,逐步对重大的农业科技项目实行招标制。同时、要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与鉴定体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客观公正的能够真正反映成果水平、效益、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科研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评估。(2)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首先,明确政府投入的领域和重点,把有限的政府投入用到关键处,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应是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重大技术公关项目研究等。其次,建立一个多元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在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现状。再次,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资金的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各过程中的分配,调整农业科研方向,加大农业产前、产后、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三者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应用效率。
  2、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增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意识,增加对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需求。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其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能否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因此,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一是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要在目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前提下,保证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建设,搞好九年义务教育,有效地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引导和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培训制度,促进学员学习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并在农村起到示范的作用,为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加快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农业科技继续教育体系,以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在农村广泛进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
  3、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在现存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尽快地建立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业推广体系,并完善各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增强推广活力。一是要大力加强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改变农业推广机构自成体系,缺乏统一协调的局面,将分散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合并,建立农业推广中心,进行综合整体的农业推广,完善运行机制,搞好农业推广工作。二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农业推广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激励有力、运作高效等优势,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并积极鼓励他们创办民营的农业科研所、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咨询和中介服务实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更大作用。
  4、稳定农业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广大农民各种社会需要的提高,社会对农业推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农业推广人员队伍,对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支合格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数量上的稳定与素质上的优良相结合的队伍。一是保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的稳定,增加农业推广投入,提高农业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农业推广工作条件,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并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鼓励农业推广人员到基层去工作,充实乡农技站工作人员,满足从事第一线农业推广的需要。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的要求,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要求推广人员具有献身农业、奋发进取的精神;具有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吃苦耐劳。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农业推广人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丰富推广经验,提高农业推广技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村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致富。(□文/杨孝光 廖红丰)

参考文献
[1]胡虹文、杨艳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J],经济体制改革,2003(5)
[2]王冰:浅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论证评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
[3]牛建高: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选择与农业可持续增长[J],农村经济,20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36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