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全力做好新形势下的供销社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供销社必须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定位,要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农业和农民的需要,围绕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确定供销社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当前,供销社就是要发挥两个职能,搞好两个服务,努力做好为农服务这篇文章。
一、发挥政治职能,为农村稳定服务。当前,农村存在三大薄弱环节: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有的个别地方因农民组织涣散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三是农村基层服务组织不发达,因此,供销社发挥政治职能,就是通过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不仅进行有序的生产,还要适时开展健康的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达到为农村稳定服务,为党和政府分忧的目的。行业协会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规范的行业管理,不仅为农民提供生产环节的服务,更主要的是为农民提供生活领域的各种服务,使协会与农民在经济上逐步成为利益共同体,在生活上逐步成为良师益友,建立起紧密的良好互助关系,使大多数农民都能集聚在协会旗下,党委、政府的决议、决策也可以通过协会在农村、农民中得到贯彻落实,重现农业生产的秩序化和农民的组织化。协会建设要坚持高层次、全方位、区域化的原则进行。
第一,高层次。就是在协会建设上认识起点要高,定位要准,主要任务首先是把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农民;同时又要把农民的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实事求是地反馈给党委、政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通过“双向”服务,发挥好党委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这也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越,因为,论实力我们不如一个大企业,论经营机制我们不如个体户,所以,如果我们能把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村社会稳定做贡献,为当地党委、政府分忧,我们就有存在的价值。
第二,全方位。就是增强协会的服务功能。当前,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保障的生活来源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政策还没到位,因此,协会建设不能仅限于现在的产供销,只为农民供籽种、化肥,销产品,其服务领域要广,要逐步与农民建成利益共同体,不仅要为农民提供生产当中的一些服务,同时,要在科技教育、医疗服务、子女就业、邮政代办、文化娱乐等方面开展服务,与农民建立起互助关系,结成一种依存关系,只有这样协会才有竞争力。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卖籽种,供化肥,帮农民种和销,一旦该产品失去市场价值,我们的协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当协会在服务领域铺开以后,就不会因一个产品的兴衰而导致协会的消亡。
第三,区域化。按照“民办、官助、党领导”的原则,在一定经济区域内,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按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按统一渠道进行销售,按统一要求进行谈判,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或当地支柱产业。以农户为基础组建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组建专业协会,发展区域性甚至跨区域的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壮大专业合作社规模,提高竞争力。
二、发挥经济职能,为农增收服务。《农业法》明确规定:“鼓励供销合作社和其他从事农产品购销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市场信息,开拓农产品流通渠道,为农产品销售服务。鼓励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他组织和个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这些规定,都为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搞好为农增收就是通过供销社兴办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小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利用供销社的流通功能、网络优势,把农副产品变为商品销售出去,变实物收入为货币收入,实现为农增收服务的目的。这就要求各级供销社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第一,产前服务。产前服务是为农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搞好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服务。主要措施是搞好农资供应和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一是搞好农资供应。重点是完善农资供应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农资综合服务站,利用连锁配送新型业态,把供应的网络重新建立起来,强化农资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并发挥庄稼医院、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的作用,举办农民需要的实用技术服务培训,开展农资知识咨询服务,把供销社在当地政府心目中的威信重新树立起来。二是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维护市场秩序,坚决杜绝购销假冒伪劣产品,防止损农坑农现象的发生,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第二,产中服务。产中服务是确保农业增收的关键环节,就是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和培育标准化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科技推广和示范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自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实现。一是兴办专业合作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当地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为基础,组建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施肥、浇水、管理等进行技术指导,确保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并通过专业合作社把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连接起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农村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成一片,并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提高经济效益,真正使农民受益。二是培育标准化示范基地。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选准主导产业和重要品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开发、建立、发展一些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此带动农民,引导农民有序的进入市场,达到创办一个基地,发展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效果。
第三,产后服务。就是有效地转化农产品,实现其应有价值,这是为农服务的基本点和落脚点。主要措施是通过龙头企业和市场体系建设来实现。一是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不仅得到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且还要得到加工增值部分的利润,同时,又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建设农产品的批发交易市场。在农产品主产区或集散地,建设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利用高效、快捷、准确的信息反馈体系,融入到国内外市场网络之中,提高市场的交易量和带动作用,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文/赵顺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