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01期/公共/财税/正文

发布时间

2014/11/8

作者

□文/于 飞

浏览次数

265 次

河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提要] 幸福感是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民生活满意程度的指标。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十分复杂,除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外,还可能包括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家庭和谐等。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每个因素影响幸福感的程度互有差异,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幸福感;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居民幸福指数的统计测度及综合评价》(项目编号:201303212)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9日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当前,河北省农村居民的幸福水平如何,如何提高幸福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了了解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为此开展了一次专项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三河市、鹿泉市、巨鹿县、元氏县抽取200个居民样本,进行入户调查。本次调查访谈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71份。对河北省农村政策、家庭生活、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满意度进行评价。同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性别、年龄、学历及家庭所在地对幸福感影响因素评价是否有显著影响。评价满意度分为极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五个等级,调查结果如下:
  一、农村政策满意度评价
  农村政策方面共包含补贴扶持政策、新农合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生育政策、教育政策等因素。对于补贴扶持政策的评价中极不满意和不满意的比率达16.96%,原因主要是农资价格连续上涨而补贴额度变化不大。新农合政策评价中不满意居民占20.47%,原因主要是新农合政策报销的门槛较高,患上一般病痛的农民无法从中得到收益,进而导致满意度较低。教育政策不满意居民仅占3.5%,其原因:一是国家取消了义务教育的学费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二是逐步规范了农村教育管理,乱收费现象大大减少。农村生育政策在政策方面满意度最低,其中不满意居民占26.32%,说明在农村仍旧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要求生二三胎的居民比重较高。
  独立样本T检验的原假设为两样本均数的差异完全是抽样误差造成的,两总体均数相同;备择假设是两样本均数的差异除由抽样误差造成外,也确实反映了两总体均数存在的差异。对补贴扶持政策男性和女性两个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t=1.70,p值(sig.)显示为0.09,大于0.05,从而最终得到统计结论为按α=0.05水准,接受原假设,可以认为性别在补贴扶持政策满意度评价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即男性和女性居民对补贴政策评价不存在明显差异性。运用同样的方法对新农合政策、生育政策、教育政策、金融政策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居民对上述前三种政策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性,对金融政策评价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方差分析检验的原假设是K个总体均数相同,备择假设是K个总体均数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对补贴扶持政策的检验统计量F为10.83,显著性(sig.)P<0.001,由此可以认为不同年龄段对补贴扶持政策评价存在差异。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农村政策评价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对新农合政策、金融政策、生育政策、教育政策满意度评价均存在差异。
  对于学历和家庭所在地对农村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差异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学历对农村5项政策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家庭所在地对补贴扶持政策、新农合政策、金融政策、生育政策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对教育政策评价则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二、家庭生活满意度评价
  家庭生活方面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子女发展状况、住房条件、物价水平和消费能力5个项目。在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方面,农村居民对子女发展评价最高,满意居民占总人数比重为53.8%,不满意居民占总人数比重仅为2.92%。其次评价最高的为住房,不满意居民占总人数比重为8.19%。消费能力及物价方面,农村居民满意度较低,其中物价、消费水平方面不满意的居民占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7.54%、33.33%,主要原因是近几年随着商品物价的不断上升,农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来考察性别、年龄、学历及家庭所在地对幸福感影响因素家庭生活满意度评价是否有显著影响。通过检验发现性别对子女发展状况、住房条件、物价水平、消费能力满意度评价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在男、女两性满意度评价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对家庭生活5个项目满意度评价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学历对子女状况满意度评价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他4个项目在学历上差异不显著;家庭所在地对物价水平、消费能力满意度评价方面存在差异性,对家庭成员关系、住房条件、子女发展状况家庭所在地对满意度评价差异不明显。
  三、农村基础设施满意度评价
  农村基础设施维度包括文化体育设施、交通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共五大类。农村居民对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满意程度不高,其中各种设施不满意居民所占比重都在20%以上。相对于其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评价最高,不满意居民所占比重为22.22%,主要是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设施的投资。交通设施不满意居民为39.77%,接近40%,主要原因是与城市中的公交车、出租车、火车站、地铁等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相比较,目前农村的交通设施相对比较单一,且数量较少,不利于农村居民出行。对农村文化教育设施不满意的居民占总人数比重为32.16%,不满意原因主要是目前农村的教育条件尤其是师资力量总体不够高,水平不高,硬件设施也相对缺乏,城乡差距较大。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来考察性别、年龄、学历及家庭所在地对幸福感影响因素农村基础设施满意度评价是否有显著影响。通过检验发现性别对文化体育设施、交通设施、医疗设施满意度评价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性,生产设施、教育设施满意度评价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对文化体育设施满意度评价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其他4个项目在不同年龄上满意度评价方面差异性不明显;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在学历上差异均不显著;家庭所在地对文化体育设施、生产设施、教育设施满意度评价方面存在差异性,交通设施和医疗设施家庭所在地对满意度评价差异不明显。
  四、农业生产满意度评价
  河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是河北省农村居民从事的主要工作,也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农业生产方面包括农资价格、农技推广和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和农村基础设施一样,河北省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满意度评价也不高,满意及非常满意居民所占比重不足40%。从农产品价格看,极不满意和不满意居民所占总人数比重为24.56%,主要是与其他商品的价格相比,农产品价格增长缓慢。农资价格和农技推广不满意居民比重在30%左右,说明农村居民对农资价格和农技推广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农资价格的增长带来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利润的减少,导致满意程度不高。尽管农业相关部门在不断地对农村居民进行农业技术方面的推广,受经费、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河北省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未能完全发挥其作用,很多地区甚至没有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的技术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因此满意度较低。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来考察性别、年龄、学历及家庭所在地对幸福感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满意度评价是否有显著影响。通过检验发现性别对农产品价格满意度评价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农资价格和农技推广在男、女两性满意度评价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对农资价格满意度评价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农技推广和农产品价格在不同年龄上满意度评价方面差异性不明显;学历对农技推广、农产品价格满意度评价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农资价格在学历上差异不显著;家庭所在地对农资价格项目满意度评价方面存在差异性,农技推广和农产品价格项目家庭所在地对满意度评价差异不明显。
  五、总结
  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抽样调查,在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以下结论:从整体上看,河北省农村居民对生活感到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不同因素之间的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农村政策评价总体较高,其次是家庭生活,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评价较低;居民的性别、年龄、学历和家庭所在地对于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级政府应继续保持各种惠农政策、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和医疗保健制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或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利用大众媒介宣传亲情、孝敬等主题,促进居民家庭生活的和谐、美好。采取政府投资、居民集资或社会赞助等手段不断完善农村的交通、医疗和教育等设施。同时,应根据不同特征居民的期望,针对他们不满意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居民幸福感水平。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温家宝.宏观调控中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重要位置.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1-10/23/content_23699342.htm.
[2]安春明.吉林省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D].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3]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69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