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信用是商品生产、货币流通和市场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而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体系。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企业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信用关系的形成机制,对于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分工深化和市场扩大两者之间互动过程,而信用也是伴随着这两者相互作用的不断深化产生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001年担保论坛上指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中,信用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现代市场经济乃是一种建立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一、信用关系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
以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特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理查德·L·达夫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供应链不同于单独企业,而是企业向外界延伸而形成的“组织间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关系是由一系列的契约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理论是建立在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的,即“上下级”关系;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建立在契约之上,而契约又会常常失效。正如新制度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所指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自利性行为倾向加上认识和信息上的不完备性,使得供应链的契约集相当不完整,并由此产生对应的机会主义风险,从而将导致契约的失效。
例如,现实中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常常会高价收购其竞争对手上游供应商的原材料,或者利诱其下游分销商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所以说供应链上的企业经常面临这种“违约”收益而导致契约遭到破坏。因此企业间的信用在降低机会主义风险、维系供应链运转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用关系的形成机制
信用关系的形成机制要经过一次博弈、重复博弈和信任形成这三个过程。
(一)一次博弈:囚徒困境
假定在供应链上有两家企业A和B,他们签有80个标的的商品购销合同。在合同即将履行的时候,出现了中间商C,并对企业A和B进行利诱。这时,企业A和B出现了如下的策略选择:
如果A违约,将商品高价出售给中间商C,则A获得100个单位的收入,而B不得不以高价从其他企业高价购入商品,从而使企业获益减少至50个单位;如果B违约,低价从中间商C处购得商品,将获得100个单位的收益,而A不得不低价将商品销售给其他企业,从而收益降低至50个单位;如果企业A和B同时违约,向中间商购销商品,则两者的收益都降至60个单位。见表:
对于企业A而言,如果B守约,它所获得的收益是80和100,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它会选择违约而获得100单位的收益;如果B违约,它所获得的收益是50和60,它会选择违约而获得60的收益。同样道理,无论A守约与否,企业B都会选择违约而获得在企业A策略选定情况下的最大收益。企业A和B博弈的结果(违约,违约)形成了一个纳什均衡,在这种均衡下,企业A和B的获益只有60,其总和为120;而最理想的策略为A和B各获得80单位的收益,获益总和为160。企业A和B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形成的理性行为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
这个案例说明,供应链中的企业在进行一次博弈的时候,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作出的理性选择的非合作博弈结果会使企业陷入“囚徒困境”,个体的理性行为使得整体的行为“非理性”,从而引发供应链内部契约失效的风险。
(二)重复博弈:建立信用关系
在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博弈往往具有重复博弈的性质,并且这种重复博弈的时间相对较长,甚至没有明确的截止时间,因此又具有无限重复博弈的性质。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这种无限重复博弈使得非合作博弈变为合作博弈。原因有以下两点:
1、重复性博弈使得威胁变为可信,企业之间将采取合作策略。一次博弈不足以使威胁变的可信;而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威胁将具有可信的性质。根据上面的案例,在一次博弈的情况下,如果一方守约,那么违约的一方将会获得高于合作策略20单位的收益;而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因为如果一方在博弈中选择违约,则在下一轮博弈中将面对对方违约的报复,其收益将比合作策略减少20单位,如果一方依然违约的话,这种报复将无限的重复下去。所以,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每一家注重未来长期收益的企业都会选择合作策略。
2、重复博弈使得博弈双方都在更大程度上了解了对方的信息,从而出现有效的沟通促进合作博弈的实现。在企业之间不断进行重复博弈的过程中,企业之间增加了相互了解对方的机会,使得许多个体信息变为博弈双方的群体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增加了双方在行动之前进行有效沟通的机会。正如迈尔森所说的:“博弈中的参与者能有效合作,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他们可以利用局前通信,把他们的期待协调到一个对某些或全部人都有较好福利性质的焦点均衡。”
(三)信任关系的形成
伴随着合作博弈的不断重复和深化,企业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快速的传递和沟通,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等企业“软组织”在企业之间不断被吸收和同化,企业间将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以代替博弈和威胁,从而成为供应链维系的纽带。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祖克尔对信任产生机制所作的概括具有经典意义。她划分了信任形成的三种机制:
(1)基于过程的信任模式。这种信任模式依赖于过去的交易的经验,如企业之间在长期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信任。这表明可根据一家企业过去的行为和声誉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即企业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基础。
(2)基于特征的信任模式。此模式依赖于企业之间共同文化、价值观等。这是一种由企业文化、价值观等“软环境”的相似性而产生的信任,因为相似的企业文化往往意味着有相近的企业行为规范,容易相互理解,在合作与交易中容易达成共识等,即企业的内部组织特征一致性。
(3)基于制度的信任模式。此模式基于形成一套激励企业采取合作行为、阻止企业之间相互欺骗的规范,以保证合作双方的预期收益的获取。这一套规范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即企业间的合作要具备互利性。
通过上述对祖克尔论述的分析,企业间信任机制的形成至少要包括三个基础:社会基础、组织基础和利益基础。如图:
三、关于供应链信用机制建立的几点建议
1、培育供应链相同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相似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会产生相似的企业行为,增进企业间的理解;同时,相同的企业文化更利于企业间沟通,为信用机制建立培育良好的内部环境。
2、加强同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避免其短视行为的出现。短视会产生企业间的“非合作博弈”,而带来供应链整体的“非理性”选择。位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企业应该加强同其他企业的沟通、协作,建立起供应链企业群的整体长远愿景。
3、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供应链必须基于各方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要素互补,以使各方都能获利,更要保证合作双方收益的公平,以维持合作的长期稳定。(□文/杨 松 林曙光)
参考文献:
[1][美]罗杰·B·迈尔森著,于寅、费剑平译:《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美]尼尔.瑞克曼等:《合作竞争大未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