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01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11/8

作者

□文/纪明辉

浏览次数

375 次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情况研究
  [提要] 吉林省小城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城镇规模、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规模偏小、产业支撑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管理工作薄弱和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等问题。吉林省加快小城镇建设,应大力支持重点镇、中心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和进一步强化管理。
  关键词:吉林省;小城镇;城镇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吉林省小城镇建设情况及发展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1日
  小城镇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也是打通城乡的最重要一步。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在城镇化体系中,小城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吉林省小城镇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一批县城镇、卫星镇和区域中心镇快速崛起,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小城镇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有力地推进了县域突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吉林省小城镇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省国民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展极,在加快实现吉林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产业升级步伐。全省小城镇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并举、粮牧特加劳、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特色种养业、商贸流通业、医药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等,都已成长壮大为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形成了一大批以磐石市明城镇的建龙钢铁、亚泰水泥、通化市东昌区金厂镇的修正药业等为代表的具有现代装备水平、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旅游、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也应运而生。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获得较快发展。全省小城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7%,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超过48%。文化站(室)、图书馆(室)等有一定的发展,部分镇在镇区建设了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文化广场和公园等设施,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不断丰富。小城镇的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以上。
  二、吉林省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模仍然偏小,职能单一。一般理论认为小城镇人口应为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吉林省小城镇起步低,发展缓慢。到目前,吉林省小城镇每镇平均人口不足万人,远远没有达到产生聚集效应的水平。由于它的数量级低,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吉林省的小城镇,绝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乡改镇在基层政府机关驻地形成的“城镇型”居民点,改镇之前大部分仅具有集镇功能。很长一段时期,小城镇建设基本属于自然发展状态,功能定位不清,职能单一。目前,对吉林省多数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来说,还只是区域行政中心、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而非经济中心,一般只具有地方意义,在全省城镇体系中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主要起基层管理的作用。
  (二)产业支撑作用不强,经济地位较低。吉林省小城镇普遍存在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比较单一、产业层次较低、缺乏具有现代内涵的主导产业的问题。多数小城镇在缺少科学的区域性规划和高层次计划指导的情况下,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市场,组织上马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属于二三产业的工商企业,形成了镇镇雷同的产业构成,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这种无序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城镇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区域地位和功能,这种状况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导致不能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同时,一些小城镇为其他层次城市提供的产品,大部分是最初级的(属于第一产业的)产品,没有形成合理的产品加工与供给关系。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筹资渠道狭窄。尽管这几年吉林省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了,但就总体而言,由于受到资金不足制约,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电力、通讯、运输、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欠缺现象较为普遍。一是供水没有完全解决,部分居民没有吃上自来水,靠深井水维持生活;二是排水设施简陋,明渠排放较为普遍,雨天雨水乱流,积水成潭,晴天污水泛滥,污染环境;三是道路建设状况差,道路狭窄,断头路多,人流车流不畅,交通堵塞问题十分突出;四是环保设施不足,部分小城镇没有固定垃圾堆放点,没有卫生条件较好的公厕,污染环境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农民、乡镇财政和社会投入等多元化投资虽然逐步进入小城镇建设,但受经济基础和发展进程制约,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不畅,来源少、总量小。
  (四)管理工作仍很薄弱,重建设轻管理。一些小城镇普遍存在着建设与管理脱节、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不少小城镇占用交通道路设置马路市场,集镇秩序较为混乱,过境交通受到严重干扰。一些小城镇环境管理不到位,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缺乏专业化的治理和规范化的管理,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严重滞后,镇容镇貌不整洁,影响小城镇形象。其原因,一是认识不够。在城镇的初期发展中,小城镇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规划并按规划要求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很多领导将工作的重心始终放在硬件建设上,忽视了软环境建设,管理流于形式,往往是刚修好的街道,很快就变成马路市场;二是小城镇缺乏必要的综合管理人员。人员力量不足,导致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基本处于无人管理、放任自流的状况,一些小城镇的建设缺乏规划管理和制约,混乱无序,环境卫生质量下降,城镇建设质量难以提升。
  (五)部分小城镇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由于有些地方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突出表现为:一是城镇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新的破坏;二是城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三是城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四是一部分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很少考虑“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把在大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小城镇,使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三、吉林省加快小城镇建设对策建议
  吉林省加快小城镇建设中仍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大力支持省重点镇、中心镇发展。支持重点镇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并不是一哄而上,盲目上数量,不讲质量,而是必须妥善处理好总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把推动小城镇上规模、上水平放到加快小城镇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将重点镇建设成为集聚能力较强、规模布局合理、功能设施较全、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中心,有条件的要努力发展成为小城市。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总体功能。要以房屋开发为突破口,运用市场规律,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同时要以完善城镇功能为目标,搞好以路、电、水、通讯和绿化、美化为重点的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建设和美化同步,发展和完善功能同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小城镇建设基础。吉林省小城镇在加快建设中要搞好产业定位,注重挖掘优势,突出本地特色,依托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商贸物流区、旅游休闲观光度假区等园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既要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产业兴镇”战略,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培植主导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壮大区域经济和板块实力。另外,产业发展离不开园区的建设,园区建设既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又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还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因此,要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科学规划设计,使之成为小城镇的一个功能区。做到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集中连片,污染排放集中处理,节省建设、运行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应。
  (四)进一步强化管理,增强小城镇的承载功能。坚持用城市化理念建设、经营和管理小城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运作。要联合组成小城镇建设管理综合执法大队,由镇级管理,赋予执法权,对私搭滥建、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予以严厉处罚,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除死角死面,改善镇容镇貌。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所)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968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