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0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4/11/22

作者

-

浏览次数

8538 次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提要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中,中介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的桥梁,也是实现间接调控机制的基本条件。所以,中央银行必须选择和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那些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而在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之间以及在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有着比较复杂的传导机制。从货币政策开始启动到最终目标发生变化为止,存在着货币政策时滞问题,一般都在半年以上。如果等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生变化再来调整货币政策工具,那么很有可能已时过境迁了。所以,中央银行必须选择一些能够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并可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高度相关的指标,即中介目标,作为自己调整货币政策中介工具时用于观测和控制的目的。由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特殊的传导机制和调控作用,可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数量化的依据,因此,准确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依据
  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是选定中介目标的原则,这是理论界的共识。所谓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可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所谓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能较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所谓相关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够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首先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三性”的要求,缺一不可。
  而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若想满足上述要求,那么一般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应当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用和影响的对象。各种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当既能够直接引起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的变动,也可以通过这些金融变量,把货币政策的实施状况反映出来。第二,应当是全社会及金融体系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强度的指示器,即社会及整个金融体系能够通过对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的分析,了解到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强度,以便能够做出符合货币政策要求的决策。第三,应当是中央银行观察和检验货币政策措施的显示器,即通过对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的状况分析,能了解到各种货币政策实施后,方向正确与否、强度是否合适、时间是否恰当等。
  在不同的经济及金融环境下,中央银行为实现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同,选择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就有很大的区别。各国中央银行可选择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都必须是与本国经济及金融环境基本相适应的。如果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一国占主导地位,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该与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使用一些中央银行最能进行计划控制的金融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便进行直接控制。相反,在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与市场机制相适应,选择一些比较灵活、便于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各国的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不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不同,选择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也就不同。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尚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期。目前能够替代货币的金融工具还不多,其规模很有限,金融创新也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人民币还不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目前虽在经常项目下可以兑换,但在资本帐户下依旧不可完全自由兑换,因此今后若干年内人民币仍然难以成为国际外汇交易的重要对象。中国又并未发生如拉美国家或苏联、东欧国家发生过的恶性通货膨胀。总之,中国现阶段所面对的国情有自己明显的特殊性。对比发达国家,现阶段利率、汇率还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那么,是否可以直接通过控制银行信贷规模达到目的呢?显然,在中央银行体制及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很困难的。首先贷款规模并不是直接的购买力,只有转成存款或现金之后才形成直接购买力,而货币供应量是由现金和存款组成,代表了社会的有效需求。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信贷规模的调控作用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要减弱许多,并不能完全控制全社会的信贷规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施加影响。假如中央银行只管理银行的信贷规模,忽视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就会出现“有资金无规模”的现象,资金就会“绕规模”进行投放。因此,银行的贷款规模在中国现行状况下不能作为控制目标,只能作为监测目标。由此可见,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对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合理性的分析
  199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公布了中国的M0(流通中现金)、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M2(M1+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其它存款)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指标。经过有意识的尝试后,1996年中央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此后,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一下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优点和缺点: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优点:(1)作为内生变量,在经济向上发展时,银行体系会扩大贷款规模,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在经济不景气时,银行体系会收缩贷款规模,使货币供应量减少。(2)作为政策变量,货币供应量与社会总需求呈现正相关,货币供应量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量。(3)该指标还能分别反映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可进行测算和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也有不足之处:(1)货币供应量的定义是广义的,多层次的,各层次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相关程度及相关时滞不一样,层次的选择一直是争议的问题。(2)受国家金融制度、市场货币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有时会力不从心。(3)货币供应量资料的收集、测算,需要较长的时间,使其作为中介目标的及时性较差。
  尽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具有不足之处,但仍然是我国目前以至将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个主要的、有益的选择,因为:(1)我国已开始编制和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只要会计报表编制及时,其可测性是较强的。(2)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已被广大的专家学者作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可以分别掌握。(3)我国的货币乘数是比较稳定的,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有一定力度。(4)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对控制我国的通货膨胀非常有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比较适宜的。(□文/姬志鹏)

参考文献:
[1]王松奇编著:金融学(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2]郭菊娥著: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与运行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3]萧松华著: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705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