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02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11/30

作者

□文/刘 洋 陈 鹤 刘亚儒

浏览次数

303 次

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思考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对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核心所在,这对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我们针对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建议
  项目来源:河北金融学院201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调研》成果之一,指导教师为经济贸易系刘政永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3日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认识
  “农业转移人口”称谓的产生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国家部分领导讲话中多次出现,并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通过实践,我们团队了解到“农村转移人口”就是农业转移人口逐步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即其户籍所在地由农村迁到城镇。但是,很显然,仅从户籍所在地变动来界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是很不全面的。当前,除户籍外,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在综合素质、价值观念、职业分布、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际上既体现了过程——农业转移人口如何转变为城镇居民,又反映了结果——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转变为城镇居民,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是户籍所在地变动,即由农村迁至城镇;二是综合素质提升,即受教育程度、道德修养、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均得到较大的提高;三是价值观念转变,即逐渐形成市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四是就业状态趋于稳定,即非正规就业、临时性就业的人口比例大大减少,就业逐步正规化和固定化;五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转变,即逐渐形成现代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六是社会地位不再边缘化,即逐步被城镇居民和城镇社会认同和接受。换句话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指农村人口在经历生产生活地域空间的转移、户籍身份的转换、综合素质的提升、市民价值观念的形成、职业与就业状态的转变、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转型后,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被城市居民所接受的过程和结果。
  在实践中,一位姓林的爷爷告诉我们,“‘农业转移人口’是在近几年的人口城镇化进程中逐步产生的,其内涵与之前的称谓有了一定的差别。当前,农业人口转变为农业转移人口的过程已经基本没有了阻碍,但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却仍然存在许多障碍。这些障碍是我国相关制度改革滞后、农业转移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及市民对其缺少足够的包容、关心、帮助和支持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要彻底消除绝非易事。”因此,在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
  二、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思考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城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果城镇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后发症。因此,这就需要城镇政府以完善公共服务为基础,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住房社保、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力。要突出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交通问题。交通是城镇的生命。缺乏通畅交通的城镇,犹如人患上了动脉硬化,生命机体的功能就会受到致命的影响。拥堵的交通是对人的生命无谓的浪费;多事故的交通是对人的生命无故的剥夺。交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指数。可以说,交通,标志着一个城镇的容量问题,交通拥堵说明人口严重超载,这样的城市应该限制或禁止新增人口。解决这个问题,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府要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并制定有效措施使居民的城内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
  2、住房问题。农民进城,要想真正实现市民化,必须能够在城镇里安下家来,解决安居问题。这几年,我们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为了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至于受阻。城郊的农民,一部分可以通过拆迁改造、回迁安置解决,但大多数进城农民需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解决农民市民化的住房问题,公租房是个方向。政府应该优先发展公租房,重点面向城镇贫困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为此,需要政府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做个顶层设计,预作安排,以降低政府和个人的市民化成本。
  3、就业问题。农民进城,要想真正实现市民化,必须能够在城镇里生存下来,解决就业问题。农民工目前在城镇里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条件亟须改善,普遍存在着工资偏低、工作时间过长、管理缺乏人性化等问题。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搞好农民的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要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步进行,以帮助他们进城后就能顺利就业创业,使他们尽快真正融入城镇生活。
  4、教育问题。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完全彻底的城镇化,从根本上说,还要实现人的素质的市民化。这就是说,进城农民需要形成与城镇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比如,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要遵守公共卫生,要提高作为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要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等。要实现人的市民化即人的现代化,不是户籍改一改那样简单的事,需要加强对转移农民的教育,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拥有和其他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质量。
  5、生态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必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低碳、绿色的生态文明之路。在这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硬约束贯穿于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城市生态病”,确保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河北省目前县域内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脱节”现象以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各抓各的”的“三张皮”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我们要遵循城镇化、产业化发展规律,不要盲目被房地产绑架,出现人为的造城、空城、鬼城,被逼农民上楼。要因势利导,发挥市场在城镇化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土地城镇化、土地财政的理念,坚持产业立镇,绿色生态,因市而城;坚持就地就近城镇化,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把城镇化带到家门口,实现人的城镇化、农民变市民。通过前面的分析,结合河北省实际,要提升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必须走特色城镇引领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道路。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小文,兰东等.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2013.11.
[2]赖华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决策咨询,2013.10.
[3]蒋建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及其现实途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695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