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0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4/11/22

作者

-

浏览次数

2560 次

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要求与制约,给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同时也给内部审计增加了风险。审计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提到了议程上来。因此,对审计风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
  内部审计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查明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同样存在着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认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当然审计风险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审计,它还包含着相当多丰富的内容。基于此,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无意地对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主体,审计风险的本质为无意地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分析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内审工作的权威性。我国自1982年恢复审计制度以来,在审计署的组织和推动下,许多部门和单位相继成立了内部审计组织。但是,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部门、单位的一个职能部门,与部门、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内审机构及其人员独立性不强,不能自主地开展工作,作出的审计处理决定有时也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而且企业内部审计一方面受国家或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总之,内部审计无论是在组织上,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其独立性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应地,其权威性也势必受到影响。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很好地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2、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局限性。内部管理控制不但是内部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审计的重中之重。如果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管理分工控制,管理人员同时担任了不相容职务,这就增加了舞弊和掩盖差错的可能性,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发现问题而形成审计风险。即使一个具有良好内部管理控制的企业,也很难保证在各个控制环节上的管理人员不会串通舞弊,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层违规”,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发现这类问题。
  3、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改制、重组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使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一方面,内部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机构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被审计单位与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合营公司或联营公司关系,从而为内部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也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发展为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经营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
  4、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本身隐含的审计风险。由于现代审计信息数量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在审计领域中发挥着作用,抽样审计是根据抽取的样本特征来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的特征,而样本无法总是准确无误地表明总体的特征,必然在某些情况下与实际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从而形成审计风险;另外,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可能会选择基本能够实现既定审计目标但成本较小的审计程序,而放弃能够实现审计目标的最优程序,而这可能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引起审计风险。
  5、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内审人员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却显得势单力薄,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6、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相对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却显得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之后相继出台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使得许多问题有据可依,但是其力度仍然不够,仍然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毕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难免会产生审计风险。
  7、企业的外部环境导致的审计风险。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使企业的风险雪上加霜。经营风险的存在往往引发更大的审计风险,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剧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提高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首先,在企业建制中,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其次,解决企业内部审计“一仆二主”的角色定位矛盾。企业内部审计只能是企业管理的内设机构,独立行使监督职能,而不能是国家审计机关设在企业的“内线”。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开展才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审计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意见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2、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首先,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二级或三级复核制),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从而减少人为风险。
  3、改进内部审计方法,采取风险基础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克服了制度基础审计的弊端。近几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效果和质量。
  4、强化审计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一方面,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保持应有的合理的职业谨慎,是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强调进行风险评估,即如何降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辨认错误环节的可能性,同时分析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因素,并探讨回避风险的对策。审计人员应协助企业管理者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5、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后续教育。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选派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工作队伍;其次,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审计表达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6、加快有关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制定了相关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我国虽然也制定了许多相应法律法规,但力度仍然不够,国家应抓紧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同时,内部审计还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地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谋求长足发展。(□文/马 娜 张鹏宇)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241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