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5%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全国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社会就业机会增加、市场竞争力提升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一)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与本行业大企业相比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概念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述清楚,通常用数量指标和质的指标来界定。一般来说,数量指标利用企业的资本金额、销售额、雇用人数等指标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大、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质的指标主要是指遵循经营学的角度,能反映企业经营本质特征的指标。例如企业是否具有独立性、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否一体等。按照许多国家对中小企业质的规定,大企业的分支机构即使在数量指标的衡量下达到中小企业的标准,从质的方面仍不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
(二)中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1999年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共同参与意见,制定了新的企业划分标准。新标准按照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的多少归类,主要的考察指标是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是小型企业;5000万以上5亿以下的是中型企业;5亿元到50亿元之间的是大型企业;50亿元以上是特大型企业。这一标准参照了国际惯例,更具科学性,比较简明,也能较好的反映我国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为中小企业标准的规范以及国家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障碍依然存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然缺乏良好的经营环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小企业开办难,手续繁杂,开办成本太高。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赶超政策,重点扶持重工业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比较忽视。随着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要求,中小企业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的政策,但是现实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一段差距。
第二,社会负担重。国家正式税收虽然不高,但各种收费和摊派远远超出税收,使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在地方财政收支难以平衡的情况下,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也成为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的重要渠道,这都给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中小企业成本高,积累不足,影响其长期结构调整和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第三,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在实践中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态度。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非公有经济,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论断虽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贯彻中并不够彻底,“国有经济入上册,集体经济入另册,非公有制经济不入册”的旧观念仍有相当大的影响。
第四,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困难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紧迫问题。资金困难一方面来源于货款的拖欠,其中主要是大型企业凭借其在市场上的不平等地位拖欠中小企业的货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己的融资渠道不畅,渠道单一,大量依靠间接融资和内部集资,因此融资十分困难。
第五,受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限制,中小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处于劣势。中小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外部技术妥善解决内部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力资源状况。
第六,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建设落后。尚未建立、健全相应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支持,并通过法律法规确定中小企业的合法地位、指导中小企业的发展、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这不利于制定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
第七,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秩序是比较混乱的。首先,各地中小企业存在低水平过度竞争的问题,同类产品的企业为了争夺市场竞相压价,而企业为了在低价位时维持一定利润水平又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造成以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的“优不胜劣不汰”。其次,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一些大企业凭借其经济优势,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排挤中小竞争对手,迫使中小企业的生存更加困难。
三、中小企业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
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中的核心力量初步形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失利被兼并或破产,而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其规模则日渐扩大,虽然总体实力尚不如大企业,但却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中小企业中一批龙头企业的出现,为众多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示范。
2、企业制度发生转变。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企业制度的变革,中小企业的产权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的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一些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已开始向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化。二是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家族式的所有和管理模式逐步表现出新的特点,为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已不再仅仅依靠血缘和朋友信任关系,而开始越来越多的引入外部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士。
3、产品结构调整的深入与投资领域的扩大。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过程,中小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进入高端利润市场。而随着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中小企业的投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这将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总之,随着中小企业转型的逐步推进,中小企业进入了一个以提高内在素质为主的时期,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1、宏观政策环境逐渐趋好。中国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无法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资源分配一直是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相对而言,中国的中小企业一直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我国已经加入WTO,客观上要求我们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体系,依法办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因此,一些有碍市场公平的法规会很快被清理和修正,中小企业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平等待遇在实践中会逐渐得到落实,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歧视将会得到明显改善。从国际经验看,中小企业的蓬勃兴起与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直接相关。随着政策环境的逐渐趋好,中小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会不断降低,中小企业的竞争环境会不断得到改善,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将逐渐形成。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受自身实力的制约,在获取与占有信息上处于劣势地位,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这一状况。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经济交易手段的更新,国际范围的生产、采购、销售、金融和企业组织形式等因此而不断发生变化,极大地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这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地获取市场交易机会,更方便地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发展的空间会得到极大拓展。
五、新阶段中小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的选择
中小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正处于快速变化过程中,中小企业所选择和坚持的管理、发展战略能否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机遇,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1、企业战略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意味着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冲击,这就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更高要求。一是要求企业战略要有前瞻性,把握变化的基本趋势,特别是对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要有足够了解。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需进一步创新,将自己的发展视野扩展到全球经济范围内,走出买方市场下低水平竞争的传统发展模式。二是要求企业战略要有灵活性,针对外部环境的突发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计划,因为发展的机遇总是蕴藏在面前的危机中。
2、重视细分市场的选择。竞争与盈利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主题,而中小企业进入的市场通常是进出壁垒较低的市场,这种市场也是竞争最为激烈、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市场。要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中小企业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即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寻找特定的细分市场。因为在相对较大的产业中总会存在利润率相对较高的特定市场,这种市场的总体规模不一定很大,但获利却相当可观,而有能力并适合进入的企业相对较少。对中小企业来说,特定产品市场的选择要远重于进入产业的选择。因此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明确自己的特定目标市场,走“小而精、小而专”的发展道路,保持和提高在一个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力。
3、深化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一是要选择好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制度模式,而不宜脱离企业实际,简单地照搬“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注重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现代管理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三是要重视信用管理,提升企业信用价值,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4、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程度和对外协作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令市场更加广阔,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和技术实力相对较弱,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扬长补短。一是要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提高对外协作能力。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效的协作,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可以保证中小企业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并可以从与其协作的大企业获得技术帮助、资金援助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三是走中小企业的联合之路。以联合的力量克服单个企业势单力薄的局面,共同迎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将成为新时期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5、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日益表现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对这一趋势有足够的认识,针对企业实际,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保持并提高在所处供应链中的优势。通过提高企业的效率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核心竞争力。(□文/陈治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