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03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4/11/30

作者

□文/杨 华

浏览次数

755 次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
  [提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明确了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那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其本质特征是什么?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解读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协调有序的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的城镇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规划;本质特征
  本文系江西省“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3JL06)及九江学院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13SK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5日
  自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2013年“两会”召开以来,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成为越来越热的话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集中阐述了国家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规划,全面涵盖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主体措施。可以肯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基于中国国情、提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未来长期指导中国城乡建设及各行业领域发展的一整套完备战略系统。根据《规划》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应该概括为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以内涵为基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可解读为以下四点: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协调有序的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的城镇化。
  一、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是中国城镇化的本质特征。《规划》立足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不是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解决长期进城的农民落户问题,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优先考虑“化人”,而不是“造城”,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2、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创新条件组织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
  二、协调有序的城镇化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立足于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有序发展的城镇化。规划中明确阐明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构建“两横三纵”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把有条件的县城、重点镇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1、主攻中小城市,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
  2、培育中西部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引导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通过国家在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一批开发区,有序推进这些区域的城镇化建设,注重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
  3、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推动区域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普通铁路网、快速铁路网、普通国道、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网络的覆盖范围,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三、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以绿色集约、健康理性、智慧人文、科学规划为鲜明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此次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改善营商环境,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把城市打造成为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持能力。强化城市产业支撑,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2、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
  3、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严格建筑规范和质量管理,强化实施监督,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城市生活质量。
  四、城乡一体的城镇化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要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城镇化。规划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通过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1、改革规划体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实施管理体制,实行统一审批、统一管理,关键是各类规划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多规融合,促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县域村镇体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的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合理配置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化农民教育,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0.
[2]袁建新,郭彩琴.新型城镇化:内涵、本质及其认识价值[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刘海平.新型城镇化内涵探析[J].决策观察,2012.7.
[4]吴殿廷,赵林,高文姬.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评价.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662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