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财务分析是运用分析工具和经验,从公司的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中得出相关信息,并进行判断、分析和解释,以便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形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现行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要是参照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分析。笔者认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除了在原有的会计报表指标分析外,还要加入对行业的分析、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分析、对现金流量表和对报表附注的分析等综合分析体系,以全面的分析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一、行业背景分析
一个公司的发展不会逃离行业的大背景,在阅读报表,特别是计算财务比率和相关指标之前,一定要很好地把握和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经济特征,以行业标准为依据,对同行业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比较。这样可以增加财务分析的相应数据的可比性,提高分析的准确度,了解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未来发展前景。
首先,行业分析可以从产业政策的角度入手,关注国家对此行业的政策和态度。因为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如产业政策关系到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及目前是否能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若企业经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其经营将会获得持续稳定发展;若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必然导致其经营发展受限。此外,价格政策关系到企业对产品价格调整的自主权,信贷政策关系到企业筹资的难易程度及其融资成本,分配政策关系到企业的收益分配管理等。为此,分析者必须关注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并从企业的行业性质、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敏感程度,以了解公司是否能持续经营,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次,要了解该行业市场需求情况。看产品的发展变化,是否有替代品,以确定行业进入的难易程度,从而判断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及企业所处的位置。如该行业产品正处在成长期,市场需求旺盛,则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有望进一步改观,发展前景好;如该行业产品已处于饱和期,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即使目前的经营业绩尚可,也不容乐观。
另外,还要了解行业的平均收益率和风险水平。
确定企业所处行业的经济特征是进行全面财务分析的第一步。它为我们理解财务报表数据的经济意义提供了一个“航标”。
二、企业经营策略分析
经营策略分析是指为了评估企业所拥有的获利潜力和经营绩效的持久性,并对其未来绩效做出较为实际的预测而进行的对企业的经济面、即经营策略进行质性角度的分析了解,以使未来的财务分析能够建立在企业运营的实际状况上。
进行经营策略分析应首先找出企业采取的是成本领导策略还是差异化策略。成本领导策略占据成本优势。如果企业可以达成成本领导,只要制定和竞争者一样的价格,就能赚取平均以上的获利率;或者利用成本领导优势迫使竞争者降价,使其接受较低的报酬,甚至退出产业。而差异化策略是指找出顾客真正重视的特性需要,并能以维持在顾客所能支付的价格水准以下的成本满足顾客的需要。两种策略都可以使企业建立可持久的竞争优势。其次要了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来源是什么,并评估企业是否真的具备创造优势所需的能力。最后,评估其策略的持久性如何。即该企业策略是否易于模仿?产业结构是否面临任何潜在的重大变化而可能危及其竞争优势?该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应变弹性?等等。
这些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详细分析董事会报告及其他信息来源中与该企业经营情况有关的信息获得。只有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财务报表数据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财务报表比率分析
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数据计算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质量等。
(一)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企业偿债能力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它是由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所决定的。常见的有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
(二)企业资产运营能力。资产运营能力是指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运用效率和周转情况所作的分析。通过分析资产运营能力,则可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与各项运营资产是否保持合理关系,考察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效率的高低。资产运用效率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各方信息使用者无不对企业盈利程度寄予莫大的关切。企业盈利增加能使股票市价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政府有关部门关心的则是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税费上交的可靠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可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评价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常用指标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每股收益、销售额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等等。
(四)现金流量质量分析。随着现金流量表被广泛接受,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以及现金流量的质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1、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是用于确定企业从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能否充分用于支付其各项资本支出、存货净投资及发放现金股利的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之和/(资本支出+存货增加额+现金股利)
如果该指标大于1表明企业从经营活动中得到的资金足以应付各项资本性支出、存货净投资、现金股利等,不用再对外融资;反之,则表明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资金不足以供应目前运营规模和支付股利的需要。
2、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用来显示企业的现金是否能够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活动中的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好;反之,比率越低,则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差,其现金流量的质量就越差。
3、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是反映企业营业所得的现金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
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越高,企业营业收入面临的风险越小,企业营业收入的质量越高。如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较低,而收入高,则表明企业有可能是通过增加应收款为代价来实现的。
4、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营业所得现金占其资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资产报酬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
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总资产的运营效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越高。该指标应该与总资产报酬率指标相结合运用,对于总资产报酬率较高的企业,如果该指标较低,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中的现金流量成分较低,企业的收益质量就会下降。
财务分析使用的指标很多,造成目前的企业财务分析具有公式化的倾向。为了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除了关注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关注会计数据之间的关系外,还应注意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查找原因。
四、财务报表附注分析
财务报表附注是对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与详细解释。简单的财务指标有时候可能造成误解,必须结合会计报表附注进行解释。
1、短期投资。一要分析短期投资的种类,关注其变现能力;二要考虑企业短期投资的确认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将长期投资计入短期投资的情况。
2、存货。一要分析存货的种类结构,特别是原材料和库存商品所占比重,关注是否存在原材料和产成品积压问题;二要结合其他资料,分析存货跌价准备是否充分。
3、或有损失。企业因资产抵押、质押、工程保函、待决诉讼等原因,会造成潜在的损失,即或有损失。或有损失不体现在会计报表中,但在分析会计报表时绝对不可忽视,它会影响未来可利用资金的数额。
4、应收账款。一要分析账龄,关注形成坏账的可能性;二要分析前五位债务人的债务比例,关注集中程度。对于应收账款过于集中的公司,不但要考虑其债权的回收能力,而且要关注其过分依赖单一客户的经营风险。
5、其他应收款。应关注账龄较长、金额较大的项目,确认其可收回程度;是否实际上是一笔手续不全的投资、或者是应该核销的费用、或者是关联往来。
6、长期投资、投资收益。应关注长期投资的增加是否合理;长期债权投资的利息计提是否合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是否正确地采用了成本法或者权益法;符合合并报表条件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在期末编制合并报表等。
7、重要的期后事项。一些重要的期后事项对当期的会计报表没有影响,但会对未来的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如重大建设项目、自然灾害、重大的投资、融资活动、企业合并和分立、重大经济纠纷、重大购销合同、重大收付款业务、截止日活动的财务承诺等。这些重大期后事项,有些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积极的影响,有些则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分析当期会计报表必须加以考虑。
8、关联交易。企业与关联方(有控制权的企业,或者受同一企业控制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易,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如不加以考虑,则不能正确评价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以及长远发展。因此,应对会计报表中披露的关联交易情况进行分析。如与关联方的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其在同类债权、债务中所占比例;与关联方的销售、采购的公平合理性,其占销售收入、采购的比例;与关联方的其他重要的往来,如相互提供服务等。
总之,在对企业财务进行分析时,应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的信息,联系其他相关信息,仔细深入地分析、研究,才能提高对企业整体情况的理解, 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文/陈丽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