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1期/财政税务/正文

发布时间

2004/11/22

作者

-

浏览次数

1685 次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提要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五个统筹发展,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同时,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能扭转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将会影响到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也最终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
  “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是我们在新时期统揽农村全局的纲”。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决定》之所以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是因为当前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不能得以很好地解决将会对我国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障碍。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自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这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业与城市的发展问题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才造成今天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协调。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这种不协调表现的愈加明显,具体表现为工农差距、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在当前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要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应主要是解决好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
  一、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或停滞,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初期,国家为了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对农业采取不仅征收直接税即农业税,同时征收间接税即所谓的“价格杠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政策,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这样农业生产的总产值大部分集中在国家手中,用于对工业和城市建设的支持,这是我国建国初期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逐步意识到这些差距的存在对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会造成很大的障碍,曾不断调整过这一政策,使得这些差距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改善。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显著缩小,但自90年代以后再次扩大,到目前相对差距甚至超过了改革前的水平。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或停滞,已成为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突出问题。
  2、农民税收负担较重,部分地区仍存在一些不合理收费及违法收费现象。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全国各地农民的负担一般比较重,各地除了征收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的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以外,一般还征收以“乡统筹,村提留”为主要形式的附加收费。而作为这些收费形式的依据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监督和约束,就往往成为某些基层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收费建立“小金库”的当然途径。
  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明令取消除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以外的一切不合理收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有些地区(主要指基层,如乡镇、村)对国家政策阳奉阴违,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继续对农民征收一些不合理甚至是违法的收费项目,如变相收取各项服务的工本费、手续费、强行以资代劳等。另外,农业用电问题也长时间以来一直为广大农民所批评,高昂的农业用电价格给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及其现代化产生了严重阻力。
  3、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一段时间内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负增长。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4%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50%,约为4亿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按劳动力计算的人均耕地面积也只有0.2公顷左右。事实上,中国农村已经存在劳动力富余、就业不足和劳动投入的边际收益接近于零的状况。根据经济学常识,我们应将劳动力投入量定在其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数量上。因此我们不仅不能在农业生产中追加劳动的投入而且还应适当减少在农业中的劳动使用量。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这在一定时期内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年来,一批乡镇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众多原因纷纷倒闭,而存续下来的一般也都是技术或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减少了对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劳动者)的需求,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小,近几年甚至出现负增长。
  4、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过于僵化,不利于土地流转。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建设特别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但近几年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党这一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知道,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弃农经商、弃农做工,这些农民所放弃的“假象过剩”土地(因为我国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过少,故笔者在此称这些土地为“假象过剩”土地)急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来规范其在广大农村流转,以尽快结束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无序、混乱局面。
  二、加快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一点建议
  1、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支持,把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的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项保护措施。例如,按照WTO“农业协议”,对农业技术、基础设施等投入的政府支持即所谓的“绿灯”补贴是允许的;对农产品贸易有扭曲作用的直接补贴——“黄灯”补贴,发展中国家不得超过农产品总值的10%,而目前我国还不到4%,仍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减少对农业征收的各项税费,这也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另一方面,取消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每年大约500亿元),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1减少因补贴流通环节而产生的福利净损失。补贴粮食流通环节的本意在于补贴农民,而前几年的实际告诉我们,用于补贴的资金往往会由于各级粮食流通部门的截留、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等等违规作法而没有全部发挥作用。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会减少由于补贴环节过多而产生的福利净损失。2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前对流通环节补贴,如果当年某农户农产品收成较少或不愿意卖出收获的农产品,他几乎得不到国家补贴的任何好处,而改为直接补贴后,不管农户是欠收或是不愿出售农产品,他都将得到按土地面积计算的国家补贴,这样会切实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积极帮助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广泛存在的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现象,各级政府应积极帮助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农户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靠科技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建立综合性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实现农产品供需市场对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为此,我们应进行以下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展:1拓展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为主的农业生产产业体系;2拓展以农业园艺、农村景点为主进行观赏、旅游、休闲、教育的农业文化产业体系;3拓展以绿色农业、环境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的农业生态产业体系;4拓展以农业科技介绍、化肥农药销售、农用机械租赁为主的农业服务产业体系。
  此外,应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有监管地发展中小型非国有金融机构,改善农村产业的融资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非农产业发展。
  3、完善土地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的前提条件下,应加快完善土地流转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例如现在有些地方的村民委员会在维持农户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的基础上,将全村因农民外出务工而放弃的土地集中起来对包括本村农户在内的一切单位或个人进行二次承包。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原承包农户的经济收入(收取一定的租金),另一方面也会保护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农业总产值。
  在完善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两点原则需要特别注意:1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2在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4、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文化和技能素质,促进第一产业冗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有80%来自农业生产收入,而西方发达国家与我们正好相反,其农民收入的80%来自非农业生产收入。因此我国农民收入要提高,主要应由靠农业生产收入逐步过渡到靠非农业生产收入,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连传统农业这一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对文化知识需要最小的行业现在也面临着因发展高新农业而需要更多高素质农业劳动者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文化和技能素质,这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现实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1对农村未成年儿童,重点是推进和完善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2对成年农村居民,应采取科技下乡、乡村夜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第一产业冗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此有以下两点建议:1在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近几年广大城市正在兴起的家政服务业;2有计划地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
  5、精简和改革基层党政机关,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费改税。基层党政机关的臃肿、庞大不仅必然会造成对办公经费的过分要求,另外也会增加对农民乱收费等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因此,要减轻农民负担,精简和改革基层党政机关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一个重要环节。
  费改税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个必要措施。所谓“税”就是以国家法律形式明文规定下来的、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受法律保护的强制性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它具有最严肃的权威性,任何违反它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制裁;而“费”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收入转移形式,由于其权威性相对较弱、在执行过程中容易走样等各种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费改税就是将农民的各项负担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下来,这样为避免乱收费提供了制度保障。
  结束语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不仅要解决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业已存在的各项矛盾,也要随时观察、发现和解决有可能给未来经济发展造成障碍的各种潜在威胁。在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下,应从农村的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城市可以适当地为农村发展作一些贡献,但主要还应是农村自身的快速发展。可以说,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文/刘 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
[2]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
[3]董云鹏、石云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J],载《经济论坛》,2003年第19期
[4]陈雪梅、李继东:《试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演变》[J],载《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
[5]王小鲁:《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J],载《比较》,中信出版社,2002年11月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852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