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社会已经初步进入微时代。计算机、摄影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技术高端的电子产品相继问世,丰富了人们的空闲娱乐生活。而教育创新作为一项系统极其复杂且庞大的教育工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创新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创新,在这个知识经济大时代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得以更快速的发展;因为创新,国家的社会财富得以稳定地增长;因为创新,社会的文明进程得以推动向前发展。而在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制度下,要想进行创新性改革,其工作重点就是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方面进行有效地培养。
关键词:微时代;创新型;高校人才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课题名称“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编号:14JDSZ30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8日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知识为何能够得到如此快速高效地发展,这与创新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社会经济要想得到更加稳定、持续地发展,就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参与。而高校是国家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教育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知识经济在形成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社会各界都在大力号召国家要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也为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所以说,那些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对创新教育的意义要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要更新以前固有的落后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并且要勇于实践,对传统的教学体制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创新,要发动所有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对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而言,其都具有一个最本质的特点,那就是这些创新型人才都有着点石成金的强大的创新能力,这些高校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灵活地对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于其所在的研究领域以及从事的工作中,注重对创新活动的不断开展,对促进社会科技地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有自己的新方法、新思维和新观点。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当前企业在人才选择的时候,注重的是能力强、成绩好、社会经验丰富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的选择,如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策划水平、形象气质、纪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当然,企业对毕业生还有很多基本的要求,如英语水平、责任心、合作精神等等。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更要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困扰了中国数千年的温饱问题早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之后,人们将对物质条件上的需求进行了一定转移,现在人们逐渐提高了以往其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尤其在最近几年,在政府的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们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现在的大学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普及,我国在数十年之间,先后兴办了不计其数的高校,高中生再也不是非常了不起的高才生。而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又无形中成为一件让政府非常头疼的问题。在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诞生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余威下,我国的工作岗位是极其有限的,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国的很多高校毕业生,刚走出大学校门,就可以认定其已经处于失业的阶段,因为其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很多知识在社会地应用实践中根本派不上用场,社会并不在意其在学校都学到了哪些理论知识,社会最注重的是大学生本人的专业经验以及具体的处事能力。而那些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做到真正的就业是很难保证的。因为在这中间的许多人,其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与其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总之,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迫切地需要高校在进行人才的培养上,必须采取满足于时代发展的有效措施,争取做到与时俱进。
三、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教育是国际间竞争的最根本条件,同时又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那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各大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构建一种适合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的模式,才可以有效保障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的质量。
1、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及更新。在高校教育中,各大高校应该对其固有的传统思想观念进行一番改变,要以新提出的教育纲要作为思想观念的指导,例如:人人成才观念、全面发展观念、终身学习观念以及多样化人才观念等。要切实改变原先的只注重学习传统知识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在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上对知识、技能进行全面性发展的教育观念。要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努力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全面性发展人才。教师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授课时,一定要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争取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加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上能够更加的多样化。
2、培养目标明确。在先进教育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共同指导下,在培养人才方面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努力在知识常识的学习、思想道德培养、专业知识教育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综合的素质水平。要对拔尖人才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将高校建设成为广大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让各大高校在教师以及学生的选拔、出国深造等方面实行一些特殊的政策方针,进而保障目标的切实有效地实现。
3、创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各大高校在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对其固有的专业结构加以调整,要对高校的各种传统的专业进行一定的改造以及加强,要更加深化数理化以及文史等各门传统学科的教学内容。在应用性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要注重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性改革,对各门课程进行有效地重组与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深化性的改进与完善,对精品课程以及特色课程进行有效积极地创建,广泛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加快网络教学的步伐。使专业建设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各大高校同时也要注意调整教学计划、对专业口径进行有效拓宽,整合各门学科,开设一些与社会教育、人文教育以及哲学方面有关的必修课以及艺术课等,在相关学科之间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对课程的体系进行深入地优化,对课程的广度以及深度进行一定的拓展,对课程在数量以及种类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让课程总量上升到一定程度。高校在进行具体改革的过程中,也要进行长课与短课结合的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同时也开设了专业基础、通识教育,公共课程,以及学术研究与就业需要等模块课程。在课程的开设方式上实现多元化,例如有实践型课程、操作型课程以及自学型课程等,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对学生有效发挥专业课程的创造性方面,提供有利的机会条件。
4、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符,提高就业率。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从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能够体现出来,也是教学资源的分配需要,决定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影响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所以,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和社会需求相符,不能一味的追求人们专业。作为综合类高等院校而言,不能只是发展热门专业,更应该将眼光放在弱势专业上,只有这样专业间才能综合发展,达到平衡,教育的整体水平才能提高,就业情况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四、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高端技术产品相继问世,有互联网、计算机、摄影机等,我国已步入微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高等院校被普遍赋予着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现今,在我国相关教育政策的有效指导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为了能够实现“创建人力资源、兴教强国”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各大高校应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重大意义。严格遵照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以及教育规律,对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在培养教育方法上进行积极地探索,努力地培养出拔尖创新、具备优良素质的全方位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为时代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博惠,胡纵宇.国际视野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规律研究[J].科教导刊,2011.4.
[2]乌云娜,张凤杰,王冰,欧晓霞.创新教育模式对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 |
|
|
|